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有声有色”的艺术人生

(2025年07月0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守亭

  父亲年近八旬,喜爱书画、雕刻及拉京胡,绘出了多彩乡村之“色”,拉出了农家生活之“声”。
  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初中毕业,在生产队干了几年会计,平日有空就练习书画、拉京胡,从未间断。当时家庭经济拮据,父亲便想利用自己的手艺赚点钱贴补家用。他找来几块废旧的红松木板,自己动手设计雕刻了老虎、公鸡、四季花等画版,先用墨汁印在四开白纸上,然后拿起画笔一张一张地分别涂色,做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年画。
  年关将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印好的年画到集上去卖,五分钱一张。他的画每次一摆出来,都让人眼前一亮,很快便被抢空。
  1974年,父亲被招收进供销社,主要负责宣传和文字工作。1978年,父亲被借调至镇政府,任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并负责生产统计汇报及机关文印工作。当时的文件、通知、简报等,都是用蜡纸、钢板手工刻写后再人工油印,这些工作大多由父亲独立完成,经常忙到深夜。刻印简报时,父亲用钢板刻上与内容相关的各种插图,再用不同颜色的油墨套版印刷,生动美观,深受好评。
  退休后,时间充裕了,父亲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爱好专长。
  俗话说,“世上三大难,写、画、拉丝弦”。但父亲认为越难越有意义,他一定要努力办到。在书法方面,他选择了隶书和篆书,先是通过电视、光盘、书籍及向老师请教,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悟性,在临摹古人的同时,大胆创新,对一笔一划反复习练、修正、改进,力求每笔每划更灵动、完美。
  通过十几年的勤学苦练,父亲的书法水平日益精进。他的隶书和篆书形成了线条凝厚、工稳俊丽的个人风格,作品在“首届全国新文人书法美术家精品展”等国家级书展中获奖,还曾获得“中国百强书画家”“中国艺术财富人物”荣誉称号。
  父亲还对拉京胡情有独钟。近日我回老家,看到他们一帮京剧票友正在吹拉弹唱,其乐融融。父亲手操京胡,旋律时而高亢悦耳,时而低沉婉转,悠扬的琴声与表演者的唱腔融为一体,让人心旷神怡。
  父亲说,京胡是京剧的主要乐器,但是“一匹很难驾驭的野马”,要想拉好实属不易。刚退休时,父亲深知自己多年不拉京胡手指僵硬了,就进行基本功训练。他坚持不懈地进行弓法和指法练习,仅左手的揉弦技法,他足足练了三年。针对当时不少京剧伴奏曲谱僵化、欠准确、不实用的实际,他试着根据录音翻谱,认真誊写,装订成册,数年间积累了青衣、老生、花脸、老旦等百余段唱段伴奏。
  经过十几年的练习,父亲逐渐掌握了京胡弓法、指法的各种演奏技巧,基本能完成京剧的各种基调和板式演奏,能熟练地为当地票友伴奏。他们这帮京剧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京剧票房,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大批京剧爱好者参与,活跃了当地文化生活。他们还多次到城区参赛并获奖。后来,父亲还被镇老年大学聘任为京剧班教师,传授技艺,培养新人,他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
  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他锲而不舍追求艺术的精神的同时,更要学习他艺术之外的修养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