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作为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一环,其规律性往往反映了女性身体的健康状况。当月经的周期、经期长度、经量等出现明显偏离正常范围,且持续一段时间时,就属于月经不规律。对于女性月经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昌邑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孙海玲。
┬本报记者 王路欣
月经不规律的表现形式
有人认为月经是在“排毒”,流出的经血是所谓的“毒素”,其实并不是。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天-35天,经期持续2天-7天,每次的经量为20毫升-80毫升。月经血一般为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在出血量大或速度快时会出现血块。有的女性在月经刚开始或快结束时,经血会出现黑色或咖啡色样,这属于正常现象。有些女性经期无特殊症状,也有女性出现下腹痛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痛经),或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紊乱症状,少数女性有头痛等症状。
月经不规律的表现形式包括几方面:
周期异常 月经周期短于21天(频发)或长于35天(稀发)闭经。
经期异常 月经时间少于3天或超过7天。
经量异常 经量过多(每小时的经量能浸透1片日用卫生巾,或有大血块);经量过少(点滴出血,用小的护垫即可)。
其他异常表现还有非经期出血(排卵期出血除外)、闭经(3个月以上无月经)等。
常见病因
月经不规律的生理性原因通常无需治疗,比如初潮后2年-3年内由于激素不稳定,可能会月经不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之后一般会建立规律稳定的月经周期;40多岁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减少,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或增多、经期延长等不规律现象,此为围绝经期的正常生理表现;女性在哺乳期泌乳素水平较高,可能会抑制排卵,导致月经不规律。这是哺乳期的常见现象,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此外,压力、熬夜、减肥等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影响月经周期。
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引起的月经不规律,需要尽快就医治疗。常见的病理性原因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内膜息肉/肌瘤、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治疗方式
月经不规律可以通过一般方式或者医学干预等方式进行调理。
一般方式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每天保证7小时-8小时睡眠)、均衡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绿叶蔬菜、豆类和坚果,避免过多摄入生冷、辛辣或油腻食物)、适度运动、管理情绪(建议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等。随着体内的激素水平慢慢趋于稳定,月经也会逐渐规律。
医学干预则需要先做相关检查,如性激素六项(评估内分泌相关等疾病)、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等。确定病因后,再确定治疗方式,药物治疗一般是口服黄体酮、地屈孕酮等,也可进行中药调理。对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月经不调,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月经不调除了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压力外,还要注意经期护理。经期一定要注意保暖,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及时更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
月经不规律虽然常见,可一旦出现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每年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守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