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路欣
职业性噪声聋是第二大职业病。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应该如何预防呢?
潍坊市疾控中心职业病防制科的专家表示,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害。职业性噪声聋是我国的法定职业病。根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那么,该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呢?
生产工程控制措施:通过采用低噪声设备、构建隔音设施、应用吸声材料等手段,从根本上控制或消除噪声源。
个体防护措施:作业时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耳塞、耳罩;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设置隔音休息区,减少连续噪声暴露。
噪声的识别与检测:加强对生产环境中噪声的测量,如工作场所中噪声职业接触测量值超过国家标准,及时查找超标原因,加以改进。
职业健康监护:严格落实噪声作业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听力损伤。
职业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噪声操作规程;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或者防护岗位所需要的劳动防护用品;进入岗位后要认真检查岗位的隔音、消声设施无异常现象,方可进行岗位作业。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张贴“噪声有害”“戴护耳器”等警示标识。
职业健康教育: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噪声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专家表示,噪声聋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重在加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