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老年人身高变矮、弯腰驼背、腰背疼痛、双膝变形,甚至轻摔即骨折,出现这些状况可能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导致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因素有哪些?关于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常见误区?阳光融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孙杰为您解答。
□本报记者 常方方
何为骨质疏松症?
孙杰表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害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20%的患者可能死于各种并发症,50%的患者可能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且花费巨大。
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因素有哪些?
年龄增长。人体的骨量在30岁后逐渐流失,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会加速骨量流失。
营养不足。钙、蛋白质、维生素D摄入不足。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也会加速骨质流失。
其他因素。如长期吸烟、饮酒、过瘦以及服用药物(如激素类)等。
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喝骨头汤补钙。骨头汤中钙含量较低,脂肪含量较高。
年龄大了才需要补钙。人到30岁就该重视骨健康,适当补充钙。
不痛就不用治。骨质疏松症是“无声病”,骨折后更容易发现。
孙杰提醒,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关键在早筛查(建议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定期测骨密度)、均衡饮食和坚持运动。家人应多关注老人的行动安全,及时咨询内分泌科等科室医生,共同守护老年人的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