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历史建筑讲故事

16版:光影记录

珠宝假鉴定
亟待真治理

(2025年04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从线上直播间到线下门店,看似光彩夺目的珠宝行业,正遭受着鉴定证书造假之害。记者调查发现,在珠宝首饰检验检测市场上,假珠宝、假网站、假检验人员、假检验检测机构等各种“假”扰乱市场秩序,正规检验检测机构遭受冲击,消费者维权难。    (据《半月谈》)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专业门槛等,导致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所购珠宝难以分辨真假,因此珠宝鉴定作为判断珠宝真伪和价值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珠宝鉴定的专业性非常强,从提取样品、测量到评估,牵涉许多专业操作细节,对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在,许多珠宝玉石市场都开辟了为顾客鉴定金银珠宝的业务,但这些鉴定人员大都没有资格证书,其鉴定结论根本没有可信度,说白了就是为了赚取鉴定费。按照国家规定,不允许非专业、无资质人员进行珠宝检验鉴定工作。
  此外,消费者在直播间等线上渠道购买珠宝时,一些商家提供的鉴定证书有的是假冒正规检验机构非法印制,有的则直接伪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机构非法印制,更有一些商家称“想要什么鉴定结果就有什么结果”。这些行为,严重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鉴定机构的公信力。
  珠宝鉴定乱象存在已久,说白了,还是利益驱动。一方面是行业门槛低,一些检验检测机构为了抢生意,不惜降低检测标准,甚至直接造假。另一方面是目前对检验检测机构造假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大,多是罚款了事,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整治这些乱象,还消费者一个“干净”的市场,监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之责,加强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加大对低价假冒伪劣珠宝乱象的打击力度,用法治力量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平台则要对入驻商家尽好审核监管责任,确保商家资质合法、商品信息真实可靠。消费者要增强防范与维权意识,避免被“坑”。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呵护好行业诚信这一“珠宝”,使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