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于哲
在临朐老崖崮山巅的云雾深处,沉睡着一种会呼吸的石头。这种被誉为“石中脂脉”的神奇石材,历经风雨的淘洗,在匠人的手中重绽光华,将华夏文脉的密码镌刻成永恒的诗行。
据已知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古人用红丝石制砚可追溯至唐代。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其《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宋代唐询在其《砚录》中记录:“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则其声清越,锵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闻见……”这些极高的评价,奠定了红丝砚在中国文房四宝中的特殊地位。
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造就了红丝石“红如胭脂凝晓露,黄似金箔映朝霞”的天然纹理。红丝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含有的二氧化硅和钙镁物质,使得砚石质坚硬细腻,手感如同擦拭膏脂,泛墨如油,墨色凝重如漆匣藏珍,经久不干。因红丝石分布于红土表层之下,深藏于数米至几十米的青石夹层之中,其可作砚材的石层通常较薄,多集中在10厘米以下,其间还夹杂着石英杂质,这更增添了寻找大块厚砚料的难度。
红丝石在青州、临朐等地均有分布。如今,青州的王坟镇以及临朐的栗沟、石湾崖、宫家坡、三阳山、赤良峪等地均成为了新的开采点。临朐大唐红丝砚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红丝砚的雕琢讲究三分雕工七分天成,随着红丝石资源的日益减少,手工匠人愈加珍惜手中的石料,需要经过长期思考,依据石头的独特纹理及特性进行巧妙雕刻,最终化作石砚上的远山近水。”
丝文流转处,天地见精神。一方墨砚,承载着匠人的心血,记录着文人的风骨,当墨汁滴入砚池,石纹与墨色交相辉映,千年文脉便在笔锋流转间,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