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莫让App“免费试用”成“吸费陷阱”

(2024年04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赵春晖
  当下,“7天免费试用”“1元享7天”等已经成为很多App软件招揽用户的重要手段。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掉进App“免费试用”“低价享用”陷阱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的点击“免费试用”后即默认包月、包年套餐;有的低价试用并宣称低价续费,结果续的是高价套餐。
    (据《法治日报》)
  “7天免费试用”“1元享7天”……继“自动续费”的营销套路后,不少App又给消费者准备好了“免费试用”的新营销套路,本质上还是利用“免费”这个“诱饵”,诱导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费使用App。很多消费者误以为商家抛出的是“馅饼”,不想体验后却掉入了商家精心准备好的“陷阱”,又被商家薅了一把羊毛。
  无论是点击“免费试用”后,即默认为包月、包季、包年套餐;还是大字宣传免费、低价,小字说明“自动续费”或高价套餐;又或者免费试用期的界定模糊不清,隔段时间第二次点击即默认支付一年会员费,都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虚假宣传甚至消费欺诈的嫌疑。这些App坑骗消费者的套路层出不穷,是可忍,孰不可忍。
  要想根除这一乱象,必须多方协同发力。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关于“自动续费”的规定较多,而关于“免费试用”的条款较少。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这个问题制定和出台真正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细则,明确相关商家在推出类似服务时应该承担的义务及责任,并确保相关法律条文清晰、明了、具体、便于执行。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App的日常巡查监管,督促App软件对“免费试用”“自动续费”等条款进行清晰解释、显著提示,让消费者清楚规则、明白操作,避免蒙受不明不白的损失。建立便捷、高效的在线纠纷解决渠道,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商家应该明白,在变换花样迷惑消费者、获取短暂利益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埋下“隐患”。消费者更需要对诱人的“馅饼”提高警惕,以免掉进商家布置好的“陷阱”,如果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坚决捍卫。
  App其实也是一种商品,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青睐还需在提高用户体验感、加强服务质量上多下功夫。期待各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App治理更加有效,营造更健康、更干净、更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