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写东西的人一般会有这样的体会——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作品,是最能打动人的。它打动了编辑,文章容易发表;它打动了读者,读者会为作者点赞,帮着传播,甚至会追更、购买作者的作品等。反正我写东西总是有感而发,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也往往能得以发表。
不过,我也体会到,有时候情在深处却难以落笔,写不出文章来。
五年多前,妻子生了一场大病,我陪她入院治疗。那几年,有两部医院题材的电视剧很火:一部是《外科风云》,一部是《急诊科医生》。我喜欢看,妻子也喜欢看。
妻子住院期间,我与医生、病友或病友的家属聊天,甚至为了缓解心中的压力与病友家属在病房的阳台上喝了一次酒。我听到了很多故事,其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生活细节,有温暖的,也有冰冷的,甚至有些是凄凉的。对此,我心生些许感慨。当时就想,若我把这些素材记录下来,以后写一篇《乳腺科的故事》,说不定也会很有意思。因为这个科室,治的不仅仅是病人身体上的疾病,还会涉及到病人的家庭关系以及病人未来的生活与情感等等。
我尝试着从妻子的病情开始记录。可只记录了三天,便放弃了。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实在写不下去。因为每一次记录,不管是记录妻子的事,还是其他病友的事,都在增加我内心的担忧和焦虑,就像把那道刚刚愈合了一点点的伤口又扒开一次。我实在不喜欢那种感受,所以选择了放弃。《乳腺科的故事》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今年,我女儿参加高考。她平时的成绩忽高忽低,让我和妻子很担心。到了高考那几天,妻子很紧张,干脆找了个工作上的借口,出差去了。我只好在家里送女儿上考场。
以前的高考前后,我曾写过一些关于高考的小文章,比如《高考“五味”》《感念高考》《没用上的高考“补品”》等。这些小文章,我写的都是自己当年的故事,而且是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也都发表了。
这次送女儿参加高考,作为家长,我本来有很深的感触,有很多话想说。但那时我坐在电脑前,却无法敲出关于女儿要参加高考的任何文字。我意识到,那是情在深处难落笔。
送女儿高考那几天,我装作若无其事,甚至不到校门口去接女儿,只在家里掌握好时间,做可口的饭菜……我清晰地记得:那几天里,我很紧张,每天小心翼翼地观察女儿的情绪,尽力安抚她;而且我的嘴唇在莫名其妙地发抖,也是因为紧张。女儿考完最后一科,笑着从考场回来,那一刻,我嘴唇发抖的情况一下子就好了。
现在,我之所以能记录下这些小事,是因为妻子的复查结果得到了医生非常好的反馈,我们担忧、焦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女儿的成绩也出来了,结果还算理想,我整个人也就松弛了许多,才能敲出以上这些文字。
情在深处难落笔,莫急莫躁,或许等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