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培养孩子安全感
家长分段循序来

(2025年07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全感是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能量包”,是建立健康关系的“黏合剂”,更是面对生活难题的“心灵防弹衣”。孩子的安全感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培养方法,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马居飞详细讲解了几个关键年龄段及其相应的培养策略。
  
  
  本报记者 王路欣
  
  0岁至1岁+ 这段时期父母能否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决定了他们一生与外界的情感连接模式。这个阶段的宝宝通过哭闹表达饥饿、困倦等需求,父母应及时回应,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是可靠的”。父母的“秒回式宠爱”就是他们唯一的安全感来源,用温柔的语气说话,即使孩子听不懂。
  1岁至3岁+ 规则不是“紧箍咒”,是探索世界的“安全区”。这个阶段,宝宝变成“拆家小能手”,他们既想“勇闯天涯”,又需要知道“边界在哪”。父母要为他们划出“专属安全区域”,允许他们探索,同时设定安全边界。
  父母给孩子立规矩要简单明了:“吃饭时间到!”“烫!不能摸!”“玩完玩具要及时归位!”用坚定而温和的语气跟宝宝交流,让宝宝懂得规则要守,爱永不断电。永远不要用威胁、吓唬、不理睬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这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儿童和青少年期 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娃的“避风港”。孩子长大了,要上学、交朋友,烦恼也升级了,这时候,父母就是他们最重要的“情绪充电站”和“信任堡垒”。
   孩子如果成绩不好或者与朋友闹矛盾,父母要先问清楚原因,耐心倾听,再给出自己的建议。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怀有一颗同理心,真正理解孩子,换位思考孩子的真实需求,给孩子具体、实在、舒心的帮助,这样才能为孩子真正营造具有安全感的氛围;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别让承诺变“空头支票”。如果事情兑现起来有困难,那就不要轻易对孩子承诺。这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父母要明白,每一次食言,都是在消耗孩子对自己的信任,都是在破坏亲子关系的基石;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要前后基本一致,宽严一致,内容一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一致性,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人为地制造家庭矛盾不说,还会让孩子思维混乱、左右为难,甚至认为自己是父母吵架的根源所在,从而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从软萌小婴儿到酷飒青少年,安全感的搭建是个长期工程,但回报率超高。从婴儿期的“秒回宠爱”,到幼儿期的“边界护航”,再到学龄期的“稳如泰山和言出必行”,父母要一点点为孩子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安全感大厦”。这份安全感,将化作孩子面对未知的勇气、跌倒后爬起的韧性以及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能力,成为他们一生取之不尽的内心力量源泉。父母无需完美,只需用“足够好”的稳定与爱,为孩子筑起心灵深处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