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藏海传》的热播,让药发木偶、秦淮灯彩、榫卯结构等中国传统文化迎来持续的关注热潮。剧中的非遗元素不仅让人观赏到影像之美,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们将老祖宗的智慧与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焕新。
药发木偶绽放奇妙魔法
《藏海传》里,当火药推动木偶在烟花中飞跃起舞时,辛弃疾笔下的节日景象顿时浮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电视剧中所展现的药发木偶,是中国民间艺术中震撼的“烟火魔法”,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表演时,在底层引燃花炮,逐层触发机关,烟花绽放如星雨,身着耐火彩衣的木偶借火药推力旋转表演。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的鼎盛时期,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进行相关表演。
20世纪90年代后,药发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失传。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浙江泰顺民间的“放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2006年,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药发木偶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将现代电子点火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既保证安全,又能更精准地控制表演节奏。同时还开发了微型药发木偶礼盒,让普通人也能体验“火中木偶”的奇妙。
秦淮灯彩科技感加身
电视剧中,当藏海入京时,看到枕楼之中的花灯惊叹不已,更是被一幅高达8米的“发光屏风”所震撼。这种巨型花灯其实是采用秦淮灯彩技艺制作而成的。
秦淮灯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它融合了纸扎、绘画、书法、皮影、刺绣等多种传统工艺于一体,在制作中综合木工、漆工、彩绘、泥塑、编结等工艺手段。明清时期,秦淮河畔的灯彩市集盛极一时。
传统灯彩多用蜡烛照明,现在换成了LED灯,但仍要追求透光。做荷花灯时,花瓣要用半透明的羊皮纸,边缘蘸上蜂蜡烫出卷边,当灯光透过时,花瓣会呈现出晨露未干的温润感。
当秦淮灯彩走入现代,科技感是一个关键词。2024年,江苏南京灯会推出“互动生肖灯”,游客扫码就能给灯笼“换装”,在手机点一点,兔子灯的皮毛从传统红变成渐变粉。设计师将灯彩的“缠花”工艺做成耳环,用细铜丝缠绕彩色宣纸,做出迷你的“牡丹灯”耳钉等。一些品牌推出“灯彩背包”,包身印着透光的金陵古城墙灯影,夜晚打开内置小灯时,背包变成了行走的“灯笼”。
榫卯智慧成就现代国潮
在《藏海传》里出现了许多榫卯结构的建筑和物件,从飞檐斗拱的平津侯府到严丝合缝的九宫转轮锁,榫卯相互咬合,不用一钉,却坚固无比。
榫卯结构是一项精湛的木工技艺,若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这种技艺不仅可以制作桌椅板凳,还能搭建宫殿庙宇,坚硬的木材仿佛有了骨头与关节般的生命力。剧中的“将军锁”,其精妙之处在于完全依赖榫卯结构的精密咬合,无须钉绳即可稳固成型,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高度浓缩与微型展现。
当榫卯遇见未来,这项古老的智慧技艺诞生了新玩法。在年轻人手中,榫卯成了一种国潮。有人用紫檀木雕刻成《清明上河图》的榫卯积木,每块木头都刻着不同的建筑构件,拼起来就是一座可“拆解”的汴梁城。也有游戏公司开发了榫卯相关的手游,玩家在虚拟空间里用榫卯搭建岳阳楼,如果榫头削得不准,虚拟的楼就会瞬间倒塌,通关的玩家才能解锁真实的榫卯工具套装。
口技融入现代艺术创新
许多人对口技并不陌生,中学课本中就学过相关文章,并对其中的场景印象深刻:“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电视剧中通过口技这项技艺的展示,让人们更加了解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者通过口、齿、唇、舌、喉、鼻等器官的震动,生动模仿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堪称古代的“声音特效”。
口技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为了狩猎,会模仿动物的声音来引诱猎物。到了宋代,口技已发展为成熟的表演艺术,被俗称为“隔壁戏”。明清时期,口技成为“百戏”之一。2011年,口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口技在现代生活中突破了传统表演形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延伸与创新。比如,在一些沉浸式的话剧中,表演者通过口技模拟风雨声、车马声等环境音,增强场景真实感。在脱口秀中,口技也是一项通过模仿名人声音或动物叫声引发笑点的幽默元素。口技还和电子音乐等合作,用口技节奏配合电子鼓点,创作新派音乐作品。口技还能为品牌广告定制独特音效,比如模仿饮料开盖声、汽车引擎声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