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做好这几方面 助您安然入夏

(2025年05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后,天地间阳气渐长渐盛,万物从萌动走向蓬勃,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增多,万物进入生长的旺季,此时养生贵在顺应自然,顾护阳气、调养心神。对此,潍坊市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永超和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外治组负责人李继晖从起居、饮食、运动、按摩等方面为市民推荐养生妙招。
□本报记者 王路欣
    饮食起居
  起居上,晚睡早起,建议23时前入睡,以顺应阳气升发;午睡30分钟至1小时,可缓解“夏打盹”,既补夜间稍短的睡眠,又通过“心静”涵养阴液,防止心火过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后,日照渐长,适当缩短夜间睡眠,对应昼长夜短的天时,减少阳气内耗;夏季清晨相对凉爽,可早起活动,若贪睡至烈日当空再外出,反易受暑邪侵袭。
  饮食上,宜清补祛湿、增酸减苦,可适当食用樱桃(补心血)、红豆(清心火)、西红柿(敛汗生津)等,可改善夏季心烦失眠、血压波动等问题。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柠檬等,可生津开胃、缓解暑热伤津;利湿食材如薏米、赤小豆、茯苓、冬瓜等,煮汤(如冬瓜薏米排骨汤),可祛湿健脾,缓解腹胀、食欲不振。
  
    适度运动
  立夏后,人体阳气外浮,是体内“潜伏寒邪”外排的最佳时机。此时脏腑阳气相对空虚,应“保护阳气”,切忌贪凉、熬夜,否则短期内可导致寒邪直中脾胃,引发腹痛、腹泻等问题,长期会导致秋冬季节复发咳嗽、关节痛等寒性疾病;此时借助旺盛阳气,通过艾灸、晒背等方式进行冬病夏治,排出体内沉积的寒湿。夏季天气炎热,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至28℃,避免直吹或频繁出入温差大的环境,预防热感冒。少喝饮冷,否则可能损伤脾阳,导致腹泻。
  夏季属火,与心相应,此时人体气血外浮,心气亦随之旺盛,易扰动心神、耗损心阳。中医讲“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适度运动出汗可帮助身体排毒,但切忌大量出汗,大汗淋漓可令心阳外泄,导致心悸、气短等。此外,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
  此外,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中暑”,可通过静坐、听音乐、书法等方式调息凝神。中医认为“戒躁戒怒”是护心关键,大笑或暴怒易引发心血管问题。
  
     穴位按摩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处。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置于穴位处按揉,力度适中。每次按揉5分钟至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用力需由浅及深,逐渐加力。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用大拇指指面按放在神门穴上,按揉至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5分钟至10分钟,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4肋间,前正中线上。晨起空叩膻中穴5分钟,可化解郁热。
  古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立夏后,湿气渐重,此时泡脚既能引心火下行,又可温通经络、祛湿助眠,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建议睡前1小时泡脚,每次泡脚15分钟至3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