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60多年后 她替父亲踏上了回乡路

(2025年04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女士(左一)与表姑见面时激动地握紧双手。
  □文/图 本报记者 张韶华
  “都说落叶归根,今天我替父亲找到家了。”近日,在诸城市桃林镇草屋村,来自甘肃的孙女士走进表姑家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与亲人手牵手共叙亲情。在诸城市公安局桃林派出所的帮助下,孙女士仅靠一封泛黄的信件,顺利回到故乡找到亲人,完成了父亲的临终心愿。
  这场寻根之旅,背后是已绵延60多年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思念。上世纪50年代,孙女士的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因伤转业到甘肃省白银市建设大西北,并在那里扎了根。后来,孙女士的父亲因病去世,去世前嘱咐家人一定要回故乡看看。
  在孙女士的记忆中,父亲的枕头下一直压着一个信封,随着岁月流逝,信封上的文字早已模糊不清。孙女士只好依父亲生前描述,辗转来到了祖籍诸城市桃林镇寻亲,了却父亲60多年的夙愿。
  孙女士出生在甘肃,对故乡和亲人没有什么印象,只知道她父亲是诸城市桃林镇什么屋村的,还隐约记得她10岁时,一个亲戚曾来甘肃探亲,但后来断了联系。因为了解的信息太少,孙女士来到诸城市公安局桃林派出所求助。
  “桃林镇”“某屋村”“孙姓”……桃林派出所民警反复推敲这几个碎片信息,尝试联系有关的村干部和村中老人了解情况,由于时隔60多年,并未找到有效信息。“年龄、姓名是重要线索,可扩大寻找范围查询。”经过一番讨论,桃林派出所民警找出了草屋村、瓦屋村、石屋子沟村的户籍登记表,并按照年龄段进行排除,逐步缩小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民警最终将目标定到草屋村一名女性村民身上,经社区民警登门确认信息,该村民就是孙女士的表姑。
  姑侄二人相认,千里迢迢骨肉血亲团圆的激动与感慨,让在场的民警和村干部备感欣慰。“替父亲找到家了。”孙女士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么顺利就完成了父亲60多年的心愿,如今自己走在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听乡音叙乡情,如果父亲能看到今天家乡的变化,一定会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