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胜
三十年前的春天,几个女孩子来采访我们单位的街头宣传活动。
“我们是潍坊晚报的记者,可以采访你们吗?”
青春气息迎面而来。窦洁、陈红莉、郭伟……那时她们还是小姑娘,灵动活泼、楚楚可人。那时我也年轻,但还是羡慕她们,因为自己也想从事那样的工作。
白浪河畔,草薰风暖、垂柳如烟,望着几个女孩子蹦蹦跳跳远去,哪会想到这是一段缘分的起点。
八年后,也是春天,陈红莉老师主持新开设的情感专栏“人在红尘”,向我约稿,每周一篇的稿件穿梭于两个人的电脑……如今,专栏还在,我跟陈老师偶尔提及当初,眼角皱纹里藏不住笑。
感慨还是有的。
很多人说:我是晚报的忠实读者,我是看你的文章长大的……
我不知该如何回应,转过头,拿出小镜子,看到藏不住的白发和失却清澈的眼神。
还有很多人倾诉之后,特意找来:谢谢你的倾听和陪伴,道理我都懂,可当时就是走不出情绪的困境……
我回道:说感谢的人应该是我。真的,将满腹心酸苦闷说与一个陌生人,这无端的信任应该视为福报。而且,触及他人的情感秘境,能间接感受其中的贪嗔痴和爱恨愁,自身也得到醒悟和成长。
三十年过去了,白浪河畔那个初相见的三月百花齐放、春景繁盛,让人感念无法复制的黄金年代,报社的,人的,时代的。只能相顾无言,感叹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