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滨
从2011年7月1日开始,我成为《人文潍坊》的编辑。由于是以潍坊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周刊,稿件不同于普通新闻稿件,每篇接近2万字。刚开始接触这类稿件时,说实话经常感到抓狂。作者从采访到成稿,短的需要几个月,长则需要几年甚至十多年,每篇稿件包含的信息量异常庞大,由于多是历史类稿件,可能会隐藏很多错误,编辑需要有十足的考证精神,用“怀疑一切”的态度编辑稿件,力求消除差错并查漏补缺,保证稿件完整。在与作者长期沟通交流中,有些人和事令我印象深刻。
青州长秋村是一个只有100多户的抗战堡垒村,冯氏后人冯建堂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他身在郑州,却在工作之余经常前往长秋村采访老一辈村民,用十年时间写成《故乡琐记——一个村庄的悲壮抗战史》。但书中收录的都是片段,要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将稿子全部推翻重新编辑。我和冯建堂反复探讨、商量,因为工作量太大,有些内容还需再次查证,很多次他都有些恼,我们也出现过争执。经过一个多月的重新整理,一个完整的抗日故事——《抗战堡垒长秋村》终于呈现在报纸上,冯建堂特意从郑州跑来潍坊感谢我。
《吉翔及其身后事》讲述的是一个儿子寻找父亲的故事。昌邑东章村的吉翔在汪伪空军航校担任飞行教官,他驾机起义,并参与创办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一次教学中,他为了保全飞机不幸牺牲,这件事家乡没有一个人知道。因为军属身份遭怀疑,吉翔的儿子吉廷俭被开除团籍、学籍。心有疑惑的吉廷俭苦寻65年,终于在牡丹江南山烈士陵园找到了父亲的墓碑。我和记者前往昌邑采访了两次,当吉廷俭向我们讲述寻父经过和遭受的苦难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手有残疾,却始终乐观面对生活,寻父旅程画上圆满句号,他说再也没有遗憾了。
《人文潍坊》已走过12年多,刊发了580期稿件,每一篇稿件的产出都有一群人的努力,这些人对历史满怀敬意,他们激励着我,一直心怀敬意地编好每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