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闲聊时,同事问我上了多少年夜班,我不假思索地说:“三十年了,从晚报创刊一直上到现在。”其实,这话并不准确。因为在晚报最初的几年,是上早班的。
1994年元旦《潍坊晚报》创刊时,全国的晚报几乎都是下午出报,是名副其实的“晚”报。上午编校、排版,中午12点前付印,下午2点印刷完毕,送往订户和各零售点。创刊时正值滴水成冰的时候,我们在原潍坊市地震局院内的两排平房里办公,靠生炉子取暖。负责一版的同事早晨5时30分上班,别的版稍晚一些。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我的主任李学敏属于那种无比勤快的人,她上班总比我们这些“懒虫”早,所以,生炉子的活,基本由她“承包”了。我到的时候,有时赶上她正在生炉子,就跟着打打下手。炉子生起来,屋里却一时半会儿暖不起来,我们搓搓冻僵的手,开始了一天的编辑工作。
地震局出门就是行政街,街上各种小店和小摊。到了八九点钟,干活累了,窦洁、陈红莉等美女经常偷空出去,捧回一包零食,给大家加餐。冬天最诱人的当然是烤地瓜了,香味老远就能闻到。
从冬到夏,再到冬。1994年最后几天,我们搬进了报社新办公楼,终于告别了和炉子、煤炭打交道的日子。早上一进办公室,打开开关,中央空调就送来阵阵暖流,对我们来说,那是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我的幸福很快被另一件痛苦抵消。我在老报社住,在地震局办公时,走着几分钟就到了。搬到新办公楼后,由于离得远需要骑自行车。每天早晨5点多,天不亮就要出门,街上几乎没有人,昏黄的路灯下,我骑着一辆“二八大杠”,沿潍州路向北,顶着刺骨的北风用力往单位蹬。不一会儿,手就冻僵了,脸被风割得生疼,耳朵感觉一碰就会掉。骑到早春园附近,在路边买上两个火烧,来不及吃,提溜着继续往单位赶。多年后,看到科比的一句话:“你见过凌晨4点洛杉矶的太阳吗?”我立刻想到:“你吹过凌晨5点冬天潍坊的北风吗?”
早上上班,曾遭遇惊魂一刻。有一天,我和周占伟在楼下遇到,一块坐电梯到七楼办公室。电梯上升过程中突然一顿、停住,然后开始下滑。我俩大惊失色,好在电梯很快停住了,电梯门却打不开。电梯里的电话打不通,那时还没有手机。我俩拍着电梯门喊人求助。那时,报社的绝大部分人都没上班,只有几个同事在七楼,而我们被困在二三楼之间,没人听到我们的呼救声。大半个小时后,发行公司有人上班了,发现我们被困,赶紧找人将电梯门打开,我们被“解放”了出来。跳出电梯门,我们立刻向七楼跑去,还有版等着我们呢。
1998年,晚报界掀起一股改早报风,原来下午出版的晚报,纷纷改为早上出版。后来,《潍坊晚报》也决定改为早上出版。于是,这一天,我们上完早班上夜班……第二天一早,《潍坊晚报》上市,完成了从“晚报”向“早报”的转身。而我从此开启了漫漫的夜班生涯……
说来惭愧,我记不得改夜班具体是哪一天了。可能,时光的流逝中,记忆的筛子会筛掉沙子,偶尔也会误筛掉金子。两年前,偶然中,我在报社的大事记上看到:1999年3月1日,《潍坊晚报》改为上午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