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可
29年前,小学同学的阿姨来参加家长会,站在学校橱窗前,指着我的手抄报跟同学说:“你这个同学,将来很适合做版。”同学说,她阿姨是潍坊晚报的编辑。四年级的我并不懂“做版”是什么,只觉得“很厉害”。命运的齿轮动了。
四年后读初二,没想到我又有机会接触晚报——是接受采访。我和一位记者在学校后院的台阶上坐了很久,她亲切地问了很多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采访”是什么样子。
缘分是一条暗线,深埋在看不见的地方。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潍坊晚报新闻110做热线新闻。部室里的老记者像群狮里的母狮,集体“带娃”,谁要去采访,随手薅一个新人带走,我也被薅了无数次,师父、主任会亲自教我写稿子,很少教训,无数鼓励。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基层社会澎湃的活力。
再后来,2009年,报社岗位调整,我暗戳戳对“人文潍坊”这个部门心动却不敢提。毕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总编哪会看得上我呀……
万万没想到,2014年,报社再一次岗位调整,我突然被调入人文潍坊的编辑团队,开启了与故纸堆为伴的职业生涯。查资料、扒文献,实在查不到的,主任和总编总会淡定地给出答案。在一次次惊艳、惊吓、惊喜中,我知道了百度出来的未必是对的,纸质资料也未必是真的,要谨慎、认真,拒绝任何模棱两可。在总编、主任手把手带领下,我沉浸在历史人文的海洋里,把作者耗费心血写出来的稿件铺排在版面上。
挖掘,是人文潍坊的固定动作,有时候一铲子撅在石头上,有时候深挖百尺也一无所获。但对于人文潍坊的编辑来说,每挖出一个细节,哪怕再小,也是璀璨的钻石,我们拿它补在潍坊历史的天空上,这是潍坊的人文历史遗产,珍贵无比。曾经,一位作者老师无奈地讲,网上一些有关潍坊的历史资料是有问题的,很多人开始人云亦云,他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我年轻气盛地说:“老师,人文潍坊归根结底,是给后代留的一份了解、学习本地文化的资料,可读性强又方便查阅,如果您不去纠正一些错误,任其泛滥,那多么遗憾。”老先生突然激动起来:“对,是这么个理!是该说出来,不能对不起子孙后代!”我们一老一少,就这样兴奋地聊了半个小时的电话。
我突然意识到,这次唐突的“僭越”中,道出了编辑人员与作者老师对人文潍坊共同的使命感,我们对她都怀有一份赤诚与热忱。30年来,《潍坊晚报》身怀十八般武艺,新鲜当下白日跑马,人文历史深夜行船。我何其有幸,嵌入这昼夜行进、永不停歇的轨道——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我们不停地记录,衔接北海文脉、讲好潍坊故事、弘扬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