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拥抱2024

06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创刊故事

07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创刊故事

08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创刊故事

13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成长见证

15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晚报情缘

16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

同行路上亦师亦友

(2024年01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晓晴
  2009年11月23日,是我正式入职晚报的日子。每年的这天,我和几位老友都会聚一聚,虽然已经走上不同的岗位,最难忘的还是并肩战斗的时光。这张以城市为名的报纸,不仅记录着我们马不停蹄的热爱、肆意飞扬的青春,也给予了我们突破自我、自由生长的平台。
  作为一名新人记者,由于我不是科班出身,不熟悉采访技巧,再加上初入社会缺乏生活经验,有时会闹出一些心酸又好笑的“乌龙”。比如,到高新区清池街道采访带夫改嫁的农村妇女牟春玲,当时公交尚未延伸到村里,地图导航也未上线,下了公交后还要再走几公里路,我转来转去居然迷路了,最后由好心人送到了采访对象家里;接到读者报料,经济区某村有偷狗杀狗的作坊,自以为得到了好线索,我和同事急匆匆赶到了目的地,此时天色近黑,远远看到有人在“杀狗”,便赶紧报了警,待警察赶到现场上前查看,才发现村民在屠宰狐狸,而当地是远近闻名的狐狸养殖区……“对于新记者来说,不要把犯错当成负担,而要当作经验的积累。”这是一位老记者传授给我的经验。
  在老记者的“传帮带”和一次次“实战”的摸爬滚打中,我学会了采访之前先做好背景调查,学会了要特别注意人名、单位名、地名不能出错,更学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受用终生的采访方法——到现场。
  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新闻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记者没有到现场求证,只是听取口头介绍或报料人讲述,稿件缺乏事实的支撑,这样的新闻往往有失偏颇。如果到了现场,不仅能获得一手的线索,而且对现场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生动。
  一次,通讯员发来一篇稿子,内容是报道“潍坊小西藏”青州庙子镇的一位邮递员孙吉刚。通读完一遍,我从中发现了亮点:这是潍坊最后一条步班邮路,全长34公里,而这位邮递员在这条崎岖邮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年。掌握这一线索后,我和同事立即联系采访对象,准备跟他走一趟,了解他的工作日常。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炎热且山路难行,有的山路坡度大,只能手脚并用前行,而沿途杂草荆棘密布,同行的伙伴失足差点滚下山坡。我们一路跟随着邮递员的脚步,看他背着沉甸甸的邮包在山路上攀行……提笔写下所见所感,《步班邮路一走十四年 邮袋装满责任和情意》见诸报端。
  2009年到2020年,在晚报工作的11年间,我走过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走过如诗如画的广袤田野,走过洋溢着烟火气的大街小巷。不敢奢谈新闻理想,晚报更像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彼此见证、共同成长,一起记录着一个个精彩,收获了经验和感动,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