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莉
1996年4月,走进潍坊晚报的大门,新闻信仰如同一束光,让我听从内心强烈的召唤,行走于山水之间,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奔向新闻前沿——作为一名新闻新兵,我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采访写作中,我经常被感动,被采访的对象感动,被情节感动。不少人说我是一个人情化的记者,并为此记住了我。
就在1999年伊始,一位朋友给我提供了一个线索:安丘市有个麻风村,敢不敢去?这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禁区、新闻单位报道的盲区,我既好奇又紧张,但还是踏上了采访之途。1月26日,我在忐忑不安中走进了安丘市金冢子镇方家屯村(当时人称麻风村),没想到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有的拖着残腿用手敲锣打鼓,有的坐在轮椅上笑眯眯地看……当看到这样一群被人们称为“特殊的人”出现在面前,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来时心里的那种畏惧竟然一下子荡然无存,心里多了一分说不清的感觉。
村里人听说我是记者,兴奋地说这是第一次有记者到村子里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讲述着村里的故事,我用颤抖的手快速地记录下这一切。村里种着苹果树,一个孩子有些羞怯地递给我一个苹果,我想也没想就接了过来。一个老人激动地说:“孩子,你真不嫌弃我们啊。”
没想到这个细节再次拉近了我和村里人的距离,他们又告诉我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村里“当家人”胡守明,这个多情多义的汉子,为了照顾一村的人,放弃了亲戚给他联系好的工作,扎根村里照顾残疾的村民……回来后,我一口气写出了《幸福村里锣鼓响》《胡守明:寂寞守村人》等稿件,刊登在第二天的《潍坊晚报》上。时隔不久,我再次探访方家屯村,又以一篇千字通讯《听麻风村人讲动人故事》揭示这群“特殊的人”的生活场景。
一系列麻风村见闻的报道引来好评如潮。朋友则打来电话说勇气可嘉。当时的记者部主任曹小平鼓励我拓宽报道领域,多写类似这样的好报道。
后来三进麻风村,村里的人已视我如亲人。正是一个“情”字,深深地折服了我;正是一个“情”字,让读者认识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正是一个“情”字,让读者认可了一篇篇透着浓浓人情味的新闻。
麻风村的采访经历,让我始终难忘,感谢生活给了我如此丰富的经历,也许我只是一个记录者,但我的笔尖要饱蘸感情,我的良心要向着读者,我的稿子要感动自己,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感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