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拥抱2024

06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创刊故事

07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创刊故事

08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创刊故事

13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成长见证

15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之晚报情缘

16版:拥抱2024 我们30岁了

感念那段美好时光

(2024年01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鹏
  1993年初,报社着手创办晚报,由党委成员、副总编辑张世新牵头,时任发行部主任王继平、政工科主任夏卫中协助,开始召集人马组建团队。初期,大约“拼凑”了18个人,号称“十八棵青松”。当时我刚毕业不久,在政工科任干事,到晚报后负责办公室行政工作。办公室主任由财务科张可嘉兼任,因为张主任主要负责财务工作,所以晚报筹备期间的行政事务基本由我一个人张罗。
  晚报筹备和创刊初期,办公地址在行政街,借用了原潍坊市地震局院内两排十余间平房,条件比较简陋,冬天要用煤炉生火取暖,柴火和煤块都是用小推车一点点推进院里的。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学会了生炉子,而且能保证室内没有烟。
  那一年,晚报的初创者们以苦为乐,跃跃欲试,憧憬着晚报的未来,但刊号却一直没有审批下来。报纸不能出,人不能闲着,《经济信息》杂志以及蜡烛厂、霓虹灯厂开始上马,编辑记者都去一线打工。在那个时期,领导们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鼓舞士气,一边奔波于济南、北京办理刊号审批事宜,个中曲折已成过往。漫长的等待过后,临近年末,张世新总编突然通知我,一起去济南。
  在南郊宾馆院内的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熟悉的门槛,熟悉的面孔,几分钟的时间,一张印章微湿的批文就拿到了。把批文小心翼翼地装进公文包,抱在怀里……这是二十多位兄弟姐妹一年来的期盼!中午,跟随张总去他在《昌潍大众》时期的老同事、中新社山东分社袁崇和社长那儿蹭饭,袁听说《潍坊晚报》的刊号有了着落,也替我们高兴,席间频频劝酒,张总与我皆醉。傍晚到潍坊后,先向崔乃元总编进行了汇报,回到晚报时,大家听说批文拿回来了,一片欢腾,仿佛过年一般。
  多年后,开车送我们去济南的朱斌楼师傅说起此事,还笑我“醉成那样了,还抱着公文包不撒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除社会新闻外,体育新闻、文娱新闻成为重要支撑内容。当时甲A足球联赛、职业男篮比赛如火如荼,备受广大读者关注。1997年后,我到晚报摄影部工作,一心想去比赛现场拍摄体育作品。由于潍坊没有主场,也没有采访证件,刘建新主任联系了时任齐鲁晚报摄影部主任侯新社帮忙。
  比赛日一早,我就搭乘潍坊球迷的大巴车赶往济南。下午3点开赛,我们提前赶到赛场,侯主任帮忙“疏通关系”,我“混”进了场地。比赛结束,和扛着长枪短炮的同行们一起步行到省画报社彩扩部,冲扩、洗照片,然后给在“家里”值班的体育部主任李彬通电话,预留版面。晚上7点,我赶到长途汽车站,乘最后一班车赶回潍坊。晚上10点多回到晚报编辑部时,其他版面都做得差不多了,李彬主任来不及道辛苦,赶紧安排美编扫图上版。那时候,很多报社摄影记者都有底片扫描和传输设备了,我们还停留在图扫阶段,需要把照片送回编辑部。
  虽然很辛苦,但几个赛季下来,我觉得自己的体育摄影水平有了很大长进,直到现在,仍很感念那段赛场辗转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