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潍坊城区虞河畔的鸢都大舞台,上演了一场汇聚精彩名段与经典大戏的演出。在潍坊,鸢都大舞台并不是一个耀眼的文化地标,却已成为票友、戏迷的钟情之所,更是吸引了一批外地青年演员、票友专程前来献艺,潍坊专业京剧演员、票友纷纷登台。一方民间舞台,何以能有如此吸引力?这背后,既包含着潍坊京剧底蕴的独特魅力、市民热情的待客之道,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生态的生动写照。
□文/图 本报记者 齐英华
舞台魅力
零距离互动让戏曲回归本真
鸢都大舞台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那堵“墙”。在这里,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唱念做打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得到即时反馈。入场无需门票,市民掀开门帘找个空座,就能欣赏一台好戏,还可随手拍摄回家细品,或通过社交账号进行二次传播。现场直播则满足不能到现场的观众看戏的愿望,网友可以留言发表评论。观演之间这种近乎零距离的互动,少了一些规矩约束,多了一份自由氛围,让演出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这种自由,对青年戏曲人来说尤为珍贵。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汪涛最近两年来鸢都大舞台演出约10次,他颇有感触:“潍坊的京剧氛围比较浓厚,大舞台给广大的戏迷票友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尤其现在修葺一新,舞台、乐队等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虽然观众席不是很多,但直播让更多未能到场的观众在线上观看,扩大了影响力。”
上海戏剧学院在读研究生马义钦是荀派京剧名家熊明霞的弟子,今年已是四登鸢都大舞台,在他眼里,这片舞台有着独特的魅力:硬件设施十分完善,从剧场搭建到音响设备,再到整体舞台效果,都很专业,拍摄出来的效果也很棒,最特别的是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强大的凝聚力。“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聚集了众多热爱京剧的戏迷。大家在工作之余,能有这么一方天地,一起探讨、研究、演出、欣赏京剧,这份因戏结缘的情谊特别珍贵”。
戏曲底蕴
潍坊京剧积淀深,票友配合度高
鸢都大舞台的吸引力源自潍坊深厚的戏曲底蕴。潍坊积淀了厚重绵延的文脉印记,文化昌盛、艺术繁荣,经济、商贸的发展,为戏曲流布和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
清末,京剧在潍坊大地生根发芽,潍县成了有名的“戏窝子”,是山东京剧活动的重要中心,不但有四喜班、永福班、永安班、永乐班等本地戏班演出,培养出王永祥、孙彦福等名角,还有永乐、大同、光明三个专业剧团,城隍庙戏楼、潍县大戏院、中华大戏院、永乐戏院等演出场所,以及乐聚轩、同乐轩、国剧研究社等票社,全国著名京剧演员也不断来潍献艺。
京剧沃土培育了大量懂戏、爱戏的人。尤其近些年,京剧在潍坊呈现出蓬勃生机,票友、票社活跃,跨地域交流频繁,名票辈出,票友屡登央视,形成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
“潍坊票友很专业”是诸多来潍演出的京剧演员、票友共同的看法。在汪涛眼里,“潍坊票友热情、懂戏,演出过程中配合度高”。马义钦则道出潍坊票友特别懂戏:“该鼓掌的时候特别热情,看戏的时候又特别专注,我在台上演出时,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份认可,这也是我一直想来的重要原因。”
文化生态
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共长
鸢都大舞台的吸引力源自城市良好的文化生态。潍坊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能吸引济南、青岛、上海、河南等全国各地票友前来交流,说明潍坊在山东戏曲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这种文化辐射力的形成,既源于历史积淀,也得益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诸多公共文化空间共同构成潍坊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图景,展现了潍坊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人文温度。
马义钦觉着潍坊亲切:“不管是舞台上的乐队、工作人员,还是潍坊这座城市本身,都让我特别有归属感,城市环境、风土人情,还有地道小吃,都特别吸引人,特别接地气。”
在潍坊,戏曲是活在民间、呼吸在当下的艺术形式,公园、河畔,总有拉琴的、唱戏的,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化空间正在焕发新活力。良好的文化生态能够容纳更加丰富的演出资源,创造更加开放的演剧形式。
在鸢都大舞台,我们看到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像一种文化生命的自然绽放,这样的民间平台,正在让戏曲回归其最本真的存在状态——是舞台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