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
我认识一个人,他常常在微信上给我发些东西。有时是一段名人语录,有时是一则社会新闻,间或夹杂着些养生之道、处世哲学等。起初,我颇不耐烦,每每见那闪烁的消息提示,便皱起眉头,心想:又来了。
他的分享毫无规律,亦不讲究时机。晨起时,饭点中,深夜里,那些链接便悄然挤入我的手机屏幕。内容倒也干净,无非是劝人向善、励志奋进之类。我偶尔点开一阅,大多匆匆掠过,连一个“嗯”字也懒得回复。他倒不计较,照旧发他的,仿佛对面的我只是一个虚无的符号。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这世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知疲倦的分享者,像执着的播种机,在人际的荒原上肆意播撒思想的种子,全然不顾土地是否贫瘠;另一类则是将自己紧紧封闭的拒绝者,如同紧闭的蚌壳,本能地抗拒外界的一切输送。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早已滑入后者的阵营。
直到那个被感冒困在家中的午后,百无聊赖的我机械地滑着手机。他的消息突然弹出,是一篇关于孤独的文章。鬼使神差般,我点开了那个链接,竟一字不落地认真读完了全文。文中那句“现代人的孤独不在于无人相伴,而在于无人真正分享心灵”,如同一记重锤敲开了我封闭的心门。我望着天花板,第一次开始认真思索他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分享行为。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我主动给他发去一则笑话。很快,手机屏幕亮起,他回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后面跟着三个惊叹号。仿佛隔着屏幕,我都能看见他惊喜得眉飞色舞的模样。原来,满足一个分享者的心愿,竟是如此简单。
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身边像他一样的人。广场边,总能看到中年人捧着手机,神情专注地筛选着要转发的内容;公园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交换着养生秘诀,那恳切的神情,就像是在传播神圣的福音。他们固执地坚信,那些文字、视频、图片,能够改变些什么——或许能点亮别人的一天,或许能让自己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
如今,我学会了偶尔给他回一句“学习了”,或是轻轻点个赞。这些微不足道的反馈,能让他高兴许久。慢慢地,我也开始收藏有趣的见闻,犹豫着要不要分享出去。这时我才深刻体会到,分享需要莫大的勇气——需要勇气暴露自己的喜好,需要勇气面对可能被忽视的尴尬,更需要勇气持续关心一个或许并不领情的人。
在这个充满防备的时代,有人愿意与你分享,这本就是一份难得的馈赠。那些被转发的文字或许随着时间会被遗忘,但那份略显笨拙的关怀,却会在记忆深处留下温暖的印记。
最近连日的高温炙烤着大地,空气仿佛都要燃烧起来。在闷热难耐的午后,手机屏幕再次亮起,是他发来的防暑养生小贴士。我认真读完每一个字,郑重地回复:“很有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