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梅 通讯员 刘忠
苇箔是一种用于农村平房、蔬菜大棚建设的环保建材。苇箔制作是一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手工艺,在寿光市台头镇南洋头村,60岁的邢发友和他37岁的儿子邢永强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并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日前,记者来到该村,感受村内的独特“音响”。
南洋头村的加工场内一派繁忙景象,邢发友和儿子邢永强正在忙碌着,他们用叉车将已经制作好的苇箔、苇板装车,准备发货。“自建房屋,有人喜欢用苇箔,有人喜欢用苇板,苇板是芦苇经过压缩后编织成板状的建材,与苇箔相比,密度要高一些。”邢永强说,这段时间订单很多,他们经常加班加点赶工。加工场内,多名工人正在操作机械打苇板,还有一些工人正用传统手艺制作苇箔。在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的忙碌中,很快,一堆堆芦苇变成了板板正正的苇板、苇箔。
上世纪80年代,南洋头村里苇箔业盛行,邢发友在家里打苇箔,还要抽空挨村推销苇箔,每天起早贪黑。那时候村民自建房家家户户使用苇箔,市场需求量大,销量很不错。
从2000年开始,苇箔的需求量逐渐降低,村民纷纷放弃打苇箔转行,但邢发友坚持了下来。他注意到,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及,在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后,他引进了苇板加工机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苇板密度高,稳定性及隔热、保温、防水和防风等性能远超苇箔,很受市场欢迎。
近几年,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农村自建房、蔬菜大棚所需的苇箔、苇板多了起来,邢发友的苇箔生意越做越红火。2023年,邢永强辞掉工作,回到老家帮助父亲经营苇箔、苇板加工场。“我小时候就帮父母打苇箔,说实话这活又脏又累,但是这门老手艺不能丢,应该好好传承下去。”邢永强说,尽管苇箔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少,但他们还是在加工场西南侧开辟了专门的手工打苇箔区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传承打箔手艺。今后,他打算开展培训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掌握这门手艺。
邢永强一边改进工艺,一边发展业务,从人员管理水平到产品销量都有了很大提升。20多名工人有时一天能生产2600平方米苇板、苇箔,产品除在潍坊销售外,还销往日照、烟台等地,年营业额近300万元。20多名工人多是南洋头村及附近村的村民,有不少人已经在加工场工作十多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政表示,南洋头村苇箔制作技艺在2017年入选第五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邢发友、邢永强父子俩的坚守和传承,让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下一步,他们村将以苇箔、苇板产业为依托,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