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气温持续攀升,高温天气导致中暑患者开始增多。潍坊市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隋亚那提醒,防中暑的核心是减少热暴露、及时补水、增强散热。此外,学习一些实用防暑技巧,也能清凉度夏。
┬本报记者 王路欣
日常预防关键措施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每天10时至16时紫外线最强、气温最高,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出门前要查看天气预报,关注高温预警(橙色和红色预警需警惕)。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在阴凉处行走,避免阳光直射。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体力,增强抵抗力。
注意防晒,学会物理降温 外出时要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这些小物件能够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头部和眼睛免受阳光的伤害。选择宽松、透气、吸汗的衣物,如棉质或亚麻材质的衣服。可随身携带降温工具,如手持小风扇、喷雾瓶(喷水雾增强蒸发散热)、冰毛巾敷颈动脉(颈部两侧)等。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每小时喝200毫升至300毫升凉白开或电解质水(运动后更需补盐)。冰镇饮料会刺激肠胃,避免一次性猛灌,可以小口慢饮。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饮食调节 饮食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多吃“清凉”食物:如西瓜、黄瓜、绿豆汤(清热利湿)、苦瓜、冬瓜(补水促代谢),少吃高脂辛辣食物(加重身体负担)。
中暑紧急识别与处理
先兆中暑(及时干预可恢复)
症状:头晕、口渴、多汗、乏力。
急救措施:立即移到阴凉处,解开衣领;用湿毛巾擦身并扇风;喝含盐凉水(大约500毫升)。
轻度中暑(体温>38℃)
症状:面色潮红、心跳加快、恶心。
急救:冷水喷洒全身并扇风;口服藿香正气水(非酒精型)或十滴水;及时送医。
重度中暑(热射病,致死率高)
症状:体温>40℃、无汗、意识模糊、抽搐。
急救措施:立即拨打120;快速物理降温,用冰袋敷腋下和大腿根,冷水擦拭全身;切勿喂水(防窒息)。
此外,老人、儿童以及户外工作者等特殊人群在炎热天气需加强防护。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家长要注意观察尿量(发黄提示脱水),避免婴儿车捂热孩子,外出盖遮阳网,保持通风;老年人感知迟钝、慢性病多,要及时开空调,并避免直吹。有基础病的要规律服药,切不可因自我感觉症状减轻而擅自停药或调整药量。适当增加午休时间,晚上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及时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晒和高强度劳动时,随身携带“十滴水”“人丹”等药品。每工作2小时强制休息1次,避免疲劳作业引发中暑或安全事故。随身携带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及时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