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眨眼、皱鼻子、吸鼻子,偶有精神紧张或清嗓等行为,如果孩子有这些小动作,最好到医院检查,判断是否是抽动障碍。关于这种疾病的相关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潍坊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小儿推拿门诊医学硕士、医师李昳瑶。
┬本报记者 王路欣
病因及临床表现
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男孩发病多于女孩。少数患儿至青春期可自行缓解,有的可延续至成人。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而无节律地眨眼、挤眉、咧嘴、面肌抽动、甩手、跺脚等,或是喉中吭吭、吼叫、口出秽语等。《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中有这样的描述:抽动是指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指手指、面部、颈、肩、躯干和四肢的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指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目前抽动障碍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与遗传、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均有一定的关系,是多种原因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李昳瑶表示,中医认为,抽动障碍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失衡、肝火亢盛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感受外风、引动肝风。小儿因肺脏娇嫩,外感风邪,风为阳邪,风气通于肝,则肝风内生。风邪上扰头面,出现抽动症状。
情志失调、肝亢生风。由于受不良情绪影响等情志刺激,如家长过分宠溺或过度责骂,导致孩子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火极生风。肝风循经上于头面,出现头面抽动。肝主筋,筋脉痉挛则出现握拳、耸肩等四肢抽动表现。
饮食不节,痰火内扰。小儿脾常不足,再加之饮食不知节制,喜食肥甘(油腻、甜食)、过咸食物,影响脾的运化功能,痰湿内生,蕴久化热,痰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出现抽动症状。
先天禀赋不足或热病伤阴。小儿气血未充,肾中精气尚未旺盛。先天禀赋不足,或热病伤阴、肾阴耗伤,肾水无法涵养肝木,肝风内动,从而导致抽动的症状。
治疗方法
抽动障碍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教育、学校干预等。严重的患儿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等。目前,药物治疗是抽动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氟哌啶醇、哌甲酯)、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氟西汀)等。
李昳瑶称,中医虽无“抽动障碍”的病名,但中医古籍中有大量类似本病主要症状及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记载。抽动障碍一般病程较长,且易反复,通过中医治疗,既可控制抽动障碍症状,还可改善患儿体质。
根据中医的理论,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从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入手,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比如中药治疗中,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方药。
外风引动证:喉中异声,挤眉眨眼,或面部、颈部、四肢抽动,每于感冒后或遇过敏因素后症状加重,常伴咽红咽痛、鼻塞、打喷嚏、流涕等,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息风止动。
方药:银翘散加减。
肝亢风动证:头颈、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抽动,频繁有力或伴吼叫,任性,自控力差,烦躁易怒,时感头晕,或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动。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止痉散加减。
痰火扰神证:头面肢体抽动,喉中痰鸣,喃喃自语或口出秽语,睡眠多梦,喜食肥甘或过咸食物,胸部满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火涤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阴虚风动证:肢体震颤,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口出秽语,咽干清嗓,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睡眠不安,大便干结,尿频或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大定风珠加减。
无论何种治疗方法,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或采取不当的治疗方法。
日常护理要点
家长要正确认识疾病,以更为平和、理性的心态对待。稳定情绪,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正常管教,不娇惯,不打骂或体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刺激性食物。
控制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不要长期观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尤其眨眼为主的抽动障碍患儿,同时要注意用眼卫生。
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减药、停药、换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