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路欣
在心理学中,口吃常与紧张、焦虑或自我怀疑相关。电影《哪吒2》延续前作中申公豹的“自卑情结”,口吃或是角色内心矛盾的外化,通过生理缺陷映射心理困境,体现其试图融入主流却屡遭否定的挫败感。
为什么有人因为缺乏自信而口吃?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初级心理治疗师范佳愉表示,缺乏自信的人在社交场合或面对众人讲话时,可能会感到紧张和恐惧,这种紧张情绪会导致说话不流畅或口吃,进一步加剧焦虑,引发过度自我监控或强化负面身份认同,陷入“越害怕越口吃”的恶性循环。
这类口吃应该如何改善?
○认知重构:“口吃≠无能”,减少灾难化思维,如“一次口吃就会毁掉所有机会”。
○暴露疗法:在安全环境中逐步练习表达,通过成功经验重建自信。
○正念训练:减少对“口吃可能发生”的预判,将注意力拉回当下表达内容。
○社会支持:营造包容性环境(如允许说话停顿、不打断),降低社交焦虑。
那么,该如何增强自信呢?
要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否定,将口吃视为“暂时挑战”而非“个人缺陷”。通过“微行动”积累掌控感,每天设定一个可实现的沟通小目标(如主动打招呼、发表一个简短观点),练习“高能量姿势”(如抬头挺胸、双手叉腰),持续2分钟。
优先选择积极、真诚的支持者,远离贬低或否定你的人。保持开放心态,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接受帮助是自信的表现,而非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