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位老友,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以下简称《舌尖》第四季)在蛇年立春终于再度和我们相见。《舌尖》第一季开播于2012年,甫一播出便成爆款,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美食纪录片IP。《舌尖》第二季和第三季分别于2014年和2018年播出。
长达7年的等待是值得的。精致的画面、流畅的剪辑,特别是李立宏的旁白配音一响起,让人不由得感慨:“还是原来的味道!”不过,再看下去,《舌尖》第四季熟悉又陌生,既有对于前几季风格的延续,更有全新的创作思想——通过“聚焦7个与食物关联最为密切的时空场景,构建起一张串联神州四方的味觉地图”。从浙江宁波的片片滩涂到渔灯如豆的广西钦州北部湾海域,从江西泰和城区农贸市场到深入太行山腹地……美食之行跨越千山万水,行过春夏秋冬,踏遍江河湖海,历经日月星辰。特写镜头、长镜头和全景拍摄、微距拍摄、慢镜头轮番呈现,光影和色彩恰到好处,剪辑和叙事简洁精致,视听的多重美感既带来中国多样的地理地貌,也将意境、留白、镂空等中国美学特征一一呈现。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普通人与美食的故事为切入点,展现背后的深厚情感与生活哲学。不同地域特色酝酿出不同的美食,主创团队掰开、揉碎,将食物放置在漫长的时间、广袤的时空里,以一种缓慢宏大的时空叙述方式,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食”中说“事”,“事”中表“情”,“情”中通“理”。
《舌尖》第四季每一集都有好几个故事,故事的选择都有值得称道之处。第一集《绝活》展现的是用双手获取、烹制食物的各种高超技艺,其中宁波鄞州的“荡蟹”技艺、淮扬菜刀工,都是毫无疑问的绝技绝活。
多种高超的摄影技术的运用,是《舌尖》第四季在视听美学上的一大创新亮点。美食纪录片,重要的是让眼睛“享受”美味。摄影师在展现四川自贡盐帮菜厨师“10秒爆炒腰花”的绝技时,用高速摄影将这一转瞬即逝的过程放慢,观众可清晰地看到厨师手中的锅铲快速翻动,每一次翻炒都带出一阵烟火,油滴在高温下飞溅,腰花和配料仿佛在锅中起舞,迅速变色。
《舌尖》第四季最打动人的,依然是情感的力量。第四集《天作》中,太行山花椒食材故事也在网上引发热议。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涉县都是山地,人们用石头围堰垒起梯田,而花椒树不仅是一种食材来源,还将土壤和石头联结在一起。7岁的女孩小米从小跟随父母、祖辈摘柿子、采花椒,当看到四世同堂的小米一家人吃着柿子夹玉米饼、花椒红烧肉、花椒油烙饼的时候,说“小米喝小米”的时候,观众仿佛也闻到了小米粥和花椒油的香味。
当胃被充实,心也被治愈。在《舌尖》第四季中,无论是烹制中西合璧创新菜的法国米其林大厨艾德琳(第七集《华流》),还是快速探身进入近200℃大炉内的泰州贴饼师傅;无论是展示10余种刀法的淮扬菜名厨陶晓东,还是经营盐帮菜小馆的父女俩……坚守工匠精神的他们、努力活出精彩的他们,描绘出了人间烟火最美好的模样。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