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人体内的阳气亦随之达到高峰。在这个时段,中医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之气相应,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的。近日,记者采访了潍坊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医生王晓筱,请其为市民介绍三伏天的养生要点。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程丽霞
宜养护阳气,不宜过度贪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盛夏之际,大自然阳气旺盛,生机勃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契机养护体内的阳气之根。在这一时段,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选择适当的时间接受光照,来增强体内的阳气。但不可在阳光下过度暴晒,以免阳气过度宣散于外,造成体内虚寒。建议在清晨太阳初升或傍晚阳光相对缓和之时接受光照,清晨的阳光有助于唤醒身体的阳气,提振人的精神;而傍晚的阳光则有助于收敛阳气,为晚上的休息做好准备。每次晒太阳的时间建议20分钟至30分钟,以身体感到温暖、微微出汗为宜。同时可以结合一些养生方法,如深呼吸、拍打身体等,以更好地促进阳气的吸收和利用,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
此外,还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避免室内与室外温差过大。夏季人们通常衣着轻便,如在室内设置温度过低,人体就需要消耗更多的阳气来抵御寒冷,从而导致体内阳气过度消耗。阳气一旦受损,人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如感冒、关节疼痛、肠胃不适等。同时,在夏季炎热的天气下,人体多处于宣散状态,空调冷风容易导致人体经络阻滞、气血流通不畅,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
饮食重祛暑化湿、滋养脾胃
不宜过于辛辣或寒凉
进入伏天后,气候变得湿热,人们不仅要应对外界的高温,还需防范湿邪侵扰。在中医理论中,脾被誉为“后天之本”,主导人体水谷的运化,喜燥而恶湿。在湿热的夏季,人们往往会被湿邪所困,导致脾胃不和,表现为食欲下降、不思饮食、腹部胀满等症状。此时可适当食用能够祛暑化湿、滋养脾胃的食物:莲子,可清热降火、补脾止泻;绿豆,可清热解毒、利尿消暑;鲫鱼,可益气健脾、利水消肿;鸭肉,可滋阴润燥、清热降火;玉米,可健脾开胃、利尿消肿;山药,可补脾益肺、固肾益精;薏苡仁,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养护阳气,在避暑纳凉的时候也要注意温暖脾胃。夏季体内有寒饮者,可适当食用姜、桂皮、花椒等。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多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羊肉等,这些食物虽然能促进食欲,但容易引发体内火气上升,特别是对于体质偏热的人来说,更容易导致口干、咽痛、便秘等不适。另外,寒凉、苦泄之物,如冷饮、苦丁茶、苦瓜等虽能清暑气,但不宜过量食用,以免败坏脾胃。
宜夜卧早起,养心宁志
不宜剧烈运动、情绪过激
三伏天昼长夜短,入睡时间可以适当晚一些,建议在22时至23时之间入睡。天亮得早,阳气升发也早,可以适当早起一会儿,早上5时至6时之间起床为宜,以顺应天地之气,长养精气。起床后可进行晨练,如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以活动筋骨、增强体质。但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在炎热的天气下消耗过多阳气。
夏季在中医的五脏理论中与心相应,午时是指11时至13时,按照十二经脉巡行,此时心经当令,又是阴阳交汇、阴气初生的时刻。此时外界的阳气逐渐减退,而人体内的阴气则开始逐渐上升。此时小睡片刻,不仅能让虚浮在外的阳气得到收敛,更能在无形中补足体内的阴气,养护心经。不过,午休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
总的来说,三伏天养生诀窍在于对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以达到健脾养心、养护阳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