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莫让“有用”成为执念

(2024年07月1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国梁
  由作家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女儿李文秀问母亲:“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母亲张凤侠说:“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吗?你看这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如果没人吃没人用,它就那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这句朴实但有力的台词让很多人大呼太治愈了!
  生活中,我们已经被“有用”绑架得太久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是否有用,而且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做的这些有什么用?”这句话成了否定一个人最有杀伤力的武器,这意味着他做的一切都毫无价值。“你瞧你活着还有什么用!”这也是最恶毒的话,意味着这人愚钝而无能。
  生而为人,追求有用本无可厚非,毕竟人与世界上的其他动物和植物是不一样的。我们追求人生价值,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对社会、对他人、对家人有用的事,这样才不枉来世间走了一遭。
  可是,如果让“有用”成为执念,人就活得太过刻板和功利了。做任何事,一旦有了功利的目的,就会丧失很多快乐。比如,如果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就难以享受创造的乐趣;如果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就很难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如果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也就难以享受到阅读过程中翻山越岭的刺激感;再比如,如果交友的目的只是为了拓展人脉,就体验不到友情的温暖……
  现代人之所以过度内耗和焦虑,就是因为把“有用”当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殊不知,“无用”才是“有用”之上的更高境界。就像草原上自由生长的树和草一样,享受天地赐予的阳光芬芳和清风荡漾。“无用”如同漫长时光里一场又一场温柔的风,让生命得以舒展和自由。
  看过周国平的一段文字,他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他的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多做些“无用”之事,才会给人生增添诸多美好滋味。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很多看似无用之事其实都是有味之事,人生如果少了这些,就如同空荡荡的房间少了美丽的装饰一样,必然会空洞乏味。
  除了做一些“无用”之事外,我觉得做所谓的“有用”之事时,也莫要带太多功利心,工作时就单纯享受劳动和创造的乐趣,学习时就享受汲取知识的快乐,阅读时就沉浸在文字创造的缤纷世界里,交友时就细细体验友情的美好和温暖……如果你不被“有用”绑架,会发现很多事原来如此有趣。
  再说到人的一生,很多人都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大概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被父母和社会往“有用”打造。这里的“有用”,是成为成功者,这不过是以某种特定标准来评判的,非常单一。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奔跑的虎豹是一种姿态,悠闲地在湖边散步的仙鹤也是一种姿态;勇猛的雄狮是一种姿态,角落里平凡搬家的蚂蚁也是一种姿态;做成精美家具的树是一种姿态,原野上自由生长的树也是一种姿态。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从世俗的价值观中挣脱出来吧,不要再被“有用”绑架。
  作家王安忆在一次演讲中对大学生说:“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对年轻人来说,这真的是正确的人生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