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宋玉璐
前不久,重庆一名初中生喊自己的同学为“唐人”,老师知道后让他向同学认错道歉,引来大量网友点赞。原来,这里的“唐人”,不是汉唐盛世中的唐代人,而是“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称呼。类似的“黑话烂梗”,在许多中小学生口中不时飙出,甚至成为缺乏辨识力的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的“时尚”。
(据新华社客户端)
不知从何时起,“黑话烂梗”之风席卷校园,打开孩子的社交对话框,“绝绝子”“yyds”“躺平摆烂”等词汇高频闪现;翻开作业本,“栓Q”“芭比Q”等“烂梗”不时跳出。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带着鲜活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一些青少年喜欢“玩梗”,往往是因为“梗”有着较强的娱乐性和流行性。网络热梗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包裹着低俗内核与恶意导向的“烂梗”——它们看似是玩笑、调侃,实则暗藏着对文明底线的践踏、对正确价值观的扭曲。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网络“黑话烂梗”从屏幕涌入课堂,从“弹幕”迁移到作业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好好说话”,甚至可能影响正确三观的养成。“黑话烂梗”等不规范表达,不仅侵蚀着语言本身的清晰度与美感,也会在不同群体间制造沟通壁垒,甚至可能成为不良文化的载体。
语言承载着文化,形象生动的话语更能打动人心。守住语言的“文化味儿”,使其成为审美旨趣、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规范使用语言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家庭、平台需形成合力,遏制这股不正之风。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介入、科学引导,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量与尊重的意义。在家庭中,家长也要肩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关注孩子的网络接触,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既要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避免向青少年推送低俗“烂梗”,更要建立非规范语言过滤功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抵制“烂梗”不是简单的“堵”,更要“疏”。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提升语文素养,用优美的语言滋养心灵,才能从根源上增强他们对“烂梗”的抵抗力。当青少年拥有了丰富的表达体系和健康的价值判断,自然会对那些“黑话烂梗”说“不”。
“玩梗有度,语言有品”,在数字时代,我们既要拥抱语言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更要守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让青少年在健康的语言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