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结束,孩子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儿童青少年是屈光不正和斜视、弱视的高发人群,潍坊市中医院眼科医生提醒,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注意保护视力,并解答了一些常见的关于眼健康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丁鲁娜
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的区别
屈光不正是一种常见的眼科问题,主要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其主要症状为视力模糊,可能伴有头痛、眼睛疲劳或疼痛等。发现屈光不正应及时干预矫正,避免延误致度数增长过快或出现视功能问题,如弱视、斜视等。
斜视是指眼球的位置不正。表现为眼球位置异常,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当一只眼注视目标时,另一只眼会向内侧、外侧或上下方向偏离。斜视对于发育期儿童的影响,除了外观,更值得注意的是视功能的损坏,可能让孩子成为“立体盲”,即影响对周围物体远近、深浅三维空间位置的分辨感知能力,对之后的学习、择业等产生不良影响。眼睛斜视可以通过配戴眼镜、视觉训练、三棱镜矫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矫正。
弱视是指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因异常因素干扰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水平,且即使配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至正常视力的眼部疾病,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视功能。可能由屈光不正、斜视、屈光参差、剥夺性弱视等原因引起。弱视需要通过定期眼部检查尽早发现,确诊后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配戴矫正眼镜、视觉训练以及遮盖训练等,大多数弱视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需要提醒家长,弱视不治疗是不可能痊愈的,必须及时治疗。从视觉发育来讲,儿童12岁以前是视觉发育的可塑期,12岁以后治疗效果明显下降,3岁是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期,3岁-8岁为治疗的敏感期。总之,弱视治疗越早越好。
一般眼科检查的项目有哪些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视力发育的敏感期,建议开学前带孩子进行一次全面的眼健康检查,及时掌握孩子的眼健康情况,发现视力问题、眼部疾病,应及时干预,避免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出现视物模糊、频繁揉眼、歪头视物、眼睛畏光流泪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一般建议每3个月到6个月带孩子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儿童常规的眼科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睫状肌麻痹验光、眼压检测、眼轴长度(眼轴长度指的是眼睛前后径的距离,是反映远视储备量或近视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通常情况下,眼轴越短,远视储备越高,眼轴越长,近视程度就越深)、角膜曲率、眼位检查、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等。
对于屈光不正的儿童,需完善视功能检查,包括远距离和近距离的隐斜量、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正负融像性聚散、立体视等。对于合并斜视的儿童,需进一步检查斜视度,结合视功能检查结果,对于达到手术标准的儿童需手术治疗,斜视度较小的儿童需定期复查,必要时进行视觉训练。
屈光不正的预防及治疗方式
屈光不正可以通过视觉训练、配戴框架眼镜、配戴角膜塑形镜、药物治疗、矫正手术等方式治疗。此外,《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指出,中西医结合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新趋势。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近视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等有关。针灸、耳穴贴压、推拿按摩等中医技术,在近视防控领域有独特优势。
防大于治。新学期即将开始,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要多加留意他们的视力健康,养成科学护眼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读书写字时胸口离桌一拳(6厘米-7厘米),眼睛离书本一尺(33厘米),握笔指尖离笔尖一寸(3厘米);遵循“20-20-20”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抬头看20英尺(约6米)外物体至少20秒,让紧张的睫状肌放松;打造理想用眼环境,保证充足、均匀的照明,避免在晃动的车厢或昏暗光线下阅读。屏幕亮度与环境光协调,减少眩光刺激;控制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
进行户外活动。开学后利用课间、上下学路途、放学后时间碎片化积累,比如距离较近时可以考虑步行或骑行上下学,课间走出教室远眺,周末安排公园游玩、球类运动等,目光在远近景物间自然切换,也是对眼睛调节能力的锻炼。
保证充足睡眠及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如胡萝卜、动物肝脏)、叶黄素(如菠菜、玉米)、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的食物,它们对眼睛健康至关重要。睡眠是眼睛最好的修复时间,保证孩子有充足、高质量睡眠,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