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署名除外)
“曹庄,是潍县的小莫斯科。”早在1928年,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在一次县委扩大会议上这样说。曹庄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分为东西两村,西曹庄位于今坊子区坊安街道,东曹庄位于今高新区新钢发展区钢城社区。
走进西曹庄党群服务中心的西曹庄革命史展览室,“一门三英”牌匾赫然而立,这是当时潍县政府为表彰曹庄村李家“一门三英”的英雄事迹颁发的。展览室的墙上设有多块展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娓娓道来,展示了西曹庄革命史、牺牲烈士介绍等内容。西曹庄革命史展览室被列为坊子区党史教育基地,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宣传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不少市民及学生前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洗礼。
高新区则深挖东曹庄潍南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潍县县委常驻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沃土文化展馆”,利用“钢城社区红色基因文化长廊”阵地,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点,构筑红色教育新堡垒。
在革命战争年代,曹庄是潍县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曾是方圆百里著名的抗日堡垒村。
1926年春,东曹庄的进步青年何凤鸣、孙思宽等人建立中共曹庄支部。当年10月,曹庄支部分为东、西曹庄两个支部,各自成立农民协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为潍县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1928年10月,中共潍县特支在东曹庄建立。1929年2月,特支改为县委,马宣元当选为县委书记。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8年1月,在外地开展武装斗争的何凤池回到曹庄,与何凤鸣、李明光等秘密联络,组织曹庄、段尔庄等村村民,成立抗日游击队,组织起120余人,并于当年3月在东曹庄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由何凤池任大队长,何凤鸣管组织工作,田化宽管宣传工作。
队伍成立后,首先奔袭朱里镇,消灭汉奸武装1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接着又夜袭驸马营,消灭反动地主武装60余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队伍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
4月20日夜,队伍对坊子以东、虾蟆屯以西10余公里的日军控制铁路段实施大破袭。这次战斗动员了铁路南北5公里各村群众上万人,其中曹庄从十几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参加者达数千人次。行动中,杀伤日军8人,掀掉运走整段铁轨,致使日军十余日不能通车。4月底,队伍发展到1300余人,奉命东下黄县,与鲁东游击队第七、八支队会师合编。此后,曹庄村民不断三五成群地去黄县寻找、投奔,到1938年底,投身抗日的有50多人。
1942年12月,中共潍南县委在东曹庄村成立。在敌伪的屡次抓捕中,曹庄村民机智勇敢地多次掩护潍南县委同志。一次,叛徒带领日伪和警察100余人,突然包围东曹庄,强令全村百姓集合起来,威逼他们交出潍南县委干部和共产党员,全村群众无一供认。1945年,曹庄青年配合潍南武工队,炸翻敌人火车车厢9节,有力打击了敌人。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曹庄有20多人入党入团。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曹庄村民40余人分成4组,在县委、武工队人员带领下,分赴周围各村,散发张贴传单、标语,宣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牵制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进攻,曹庄人民又配合潍南独立营同反动派进行了斗争。1948年4月27日,潍县战役告捷,从此曹庄人民获得彻底解放。
曹庄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厚重而辉煌的一页,其间,曹庄有9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39人参军参战,有35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它的辉煌过去,激励着后人铭记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共同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