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夏,或者是初秋,暑气如沸。太阳依旧亮得晃眼,窗外的蝉鸣依旧吵闹,西瓜还得吃冰镇的,人还得躲在空调房里,想象着外边37℃的风如何掠过街巷。
季节交替的时节,总透着几分暧昧,一个迫不及待想来,一个恋恋不舍不走,相互纠缠、推搡,像极了每日纠结要不要出门的我。
人在室内待得久了,好像会变卡顿。但是,当你步入公园、步入自然,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置身于大自然里,呼吸放松了,情绪渐渐舒缓,能量渐渐积蓄,感知在不经意间悄然苏醒……
大自然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如此,简单的“出门”,本身就是一种滋养。我们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所处的磁场不同,身体的感知也会不一样。在大自然里,看到满眼的勃勃生机,人会积极乐观;反之,在封闭空间里,长时间刷着无意义的视频,再乐观的人也会变得消沉。
约翰·缪尔说:“我只是出去散散步,最后却决定在外面待到太阳下山,因为我发现向外走,其实也是往内心去。”走走走,别犹豫了,出门去吧!
昨日最低气温26.1℃,出现在昌邑;最高气温36.8℃,出现在寿光。据市气象台预报,未来三天烈日当头,“炎值”持续在线,最高气温维持在37℃左右。
另据中国天气网统计,今年三伏从7月20日持续至8月18日,为期30天,虽为“短版三伏”,但热得十分突出,全国平均气温达23.21℃,仅次于2024年的23.24℃,为史上第二热。为何今年三伏高温如此突出?气象分析师介绍,今年三伏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强,北界达华北中部,西界在四川盆地,在它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往往持续晴热,导致今年三伏高温范围广泛、强度强盛、持续时间长。
□本报记者 石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