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一届李清照诗词文化周在青州市范公亭公园门前广场开幕。文化周期间,李清照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及“品传世经典·赋当代风华”——文化名家讲堂活动,给广大诗词爱好者带来一场接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学者蒙曼、杨雨、李存葆、王兆鹏等专家学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漫谈李清照,让千年前的文字在当下焕发新声,也让读者沉浸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共情中,感受文化血脉的永恒跳动。
□文/图 本报记者 窦浩智 陆菁菁
◎蒙曼
青州把李清照当宝贝,恰如其分
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带着《此花不与群花比》的精彩讲座而来。“青州有三宝:青州名、青州笑、李清照!”她诙谐的“新编民谚”透露出对青州的喜爱。
在蒙曼看来,李清照在青州得到了最充分的文化滋养,因为她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这是她人生中非常幸福的十几年,也是她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十几年。“我想,这个地方成就了她‘易安居士’的名号。所以青州把李清照作为自己的宝贝,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蒙曼从李清照那首《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读到一个新的时代讯息,也将这个讯息传达给每个人:“不要问他是男性还是女性,人只要有才华,就应该发挥出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东西。我愿意用这句词来代表李清照的人生,‘此花不与群花比’。”
此次来青州,蒙曼最期待去博物馆,在她眼里,这里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而珍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找到自己的“根”和“源”,正是青州未来发展真正有价值、有依托的道路。
“就像这次讲李清照,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大家愿意来听一个几百年前女词人的故事,说明这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力量。”在蒙曼的寄语中,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觉醒,已悄然漫成一片春潮。
◎王兆鹏
传承发扬李清照文化有路可走
对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王兆鹏来说,青州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里是他研究李清照的起点。36年前,王兆鹏写了第一篇研究李清照的研究论文,来青州参加李清照国际研讨会。
王兆鹏说,青州是李清照的福地,她在青州与赵明诚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那也是李清照创作的高峰时期,大家熟悉的《醉花阴》和《一剪梅》等名篇,都作于青州。
王兆鹏说,今人纪念李清照,不仅仅是欣赏、体验她诗词的美,更要弘扬李清照的创作精神。“李清照一生追求卓越,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通常被理解为称赞项羽的,但何尝不是她的人生理想呢?虽然那个时代没有给她提供当英雄豪杰的机会,但她可以用一支生花之笔,在词中创造了一片属于她的独特的艺术世界,成为文学史上的英雄”。李清照在《打马图序》中所言的“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让王兆鹏非常欣赏,甚至作为人生座右铭,而“专、精、妙”这三个字在今天也能带给人们深刻启迪。
对于传承李清照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王兆鹏给出了几条思路:比如,开发李清照诗词路,“跟着清照游青州”;利用AI技术,将李清照的诗词开发成元宇宙,供游客沉浸式体验诗词之美;将李清照诗词引入康养领域等,全方位开发李清照文化旅游资源。
◎杨雨
流落江南时,可曾忆青州
作为研究李清照的专家,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寻访着李清照的足迹,走过很多地方,如李清照出生的济南章丘,成婚的河南开封,南渡以后去过的浙江金华、杭州。
“但是,我一直觉得青州可能在李清照的人生当中,是一个最温柔的地方,也是她一生当中最幸福、最充实,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个地方。”杨雨说,“李清照在这里度过了十几年最美好的时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和词作。尤其到了李清照纪念祠,一种小桥流水、江南水乡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李清照当年流落江南的时候,她肯定始终在回忆青州,回忆故乡,因为山水风景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在青州的这一段生活,对于李清照诗词的创作主要还是充实了她的生活,也充盈了她的情感。杨雨说,青州文化的滋养给了李清照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李清照的创作,给了她诗词创作最重要的灵感和源泉。
◎李存葆
青州文化滋养了千古第一才女
在历代文人中,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李存葆最崇拜的是苏东坡。然而,他对李清照同样高山仰止:“我认为,苏东坡的才华至今无人超越,李清照的才情在自古至今的才女中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李存葆认为,李清照在青州居住了十几年,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对她产生重要影响,像玲珑山郑道昭石刻、驼山龙兴寺等都滋养过李清照的才情。
李清照的才华在其碧玉年华时期就有显露,16岁便写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有大家熟悉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句把对自然的关注和生命的哲思融为一体,堪称绝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的词作被誉为婉约词的巅峰之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辗转南下,途中写下了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存葆说,这首五绝是李清照对家国命运的深切扣问,是古代女性突破性别桎梏,关注国家事务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