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0版:公益广告

15版:艺海拾贝

16版:光影记录

在春天里

(2025年03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小涵  
  清晨的阳光明媚而温暖,风,还是凉的。天气反反复复,时冷时暖,或许这就是初春的样子。
  “我去早市买荠菜,你打上豆浆。”我对孩子爸爸说。
  “厨房里还有一大包,叶子都黄了,又去买。”他抱怨。
  “一包也就十几块钱,趁这几天还有,过了清明,荠菜老了就不好吃了。”我答。
  楼下的冬青长出了新芽,发黄的草地泛起了新绿,海棠的新叶里长出了花蕾,蜡梅香气犹在。
  自从荠菜上市,我有了早起的动力,买荠菜的时候顺便看看院子里的新芽新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切切实实感受到春天欣欣向荣的变化。
  导演王潮歌在一段视频里说,没有一个人在青春的时候,怀念青春;也没有一个人,在春天的时候怀念春天。到你在另一个端头回望的时候,那个回忆、那个怀念,才会慢慢浸满你的全身。
  不要在春天过去的时候,才想起还没去看过几场花开、没有去看过几处风景、没做过几件有意义的事。
  在春天里,多感知春天,多品味春天。
  这几天在看清华大学教授刘瑜写的散文集《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没有序言、没有后记,是一篇篇来自生活的随笔,清新又哲理。内涵丰富的人可以摈弃一切装饰和芜杂,呈现生活最本真的样子。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了“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上,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然后电话那边问:“那你说吧,‘自然的生活’应当是个什么样?”
  我傻了眼。
  是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然”呢?
  “除了上学、考试、工作、结婚、生小孩,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奋不顾身地制造一点热闹,守住这点热闹,也就是这点热闹而已。”《送你一颗子弹》里这样写,“嘴上说不出什么,心里还在嘟囔。想着什么样的生活自然。突然,想到了斯蒂夫。孤独,微渺,疯狂,无所事事,不被需要。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人一辈子的奋斗,不就是为了挣脱这丧心病狂的自然。”
  心一紧,在电话这头,老老实实闭了嘴。
  荠菜煎饼、豆浆、大蒜苗、烧咸菜,在最接地气的琐碎里,感受春天,感受自然,感受一切美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