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烦躁情绪常被误解为脾气变差或性格古怪,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问题或心理需求。那么,导致老年人烦躁的因素有哪些?对此,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艳作出解答。
□本报记者 常方方
生理因素
慢性疼痛
常见疾病有关节炎、骨质疏松、神经痛、癌症骨转移等。表现为疼痛导致坐立不安、易怒,夜间加重时可能引发失眠和情绪失控。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降低,需结合肢体动作(如揉搓关节)判断。
感染或代谢紊乱
潜在病因有尿路感染(老年人常见且症状隐匿)、肺炎、败血症、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钙)、脱水、甲状腺功能异常。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伴突发烦躁、意识模糊,可能是谵妄的表现,需紧急就医。
神经系统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性格改变、易激惹。
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合并抑郁或焦虑,常表现为坐立不安。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因额叶或颞叶损伤可导致情绪控制能力下降。
药物副作用
易引发烦躁的药物有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支气管扩张剂(如茶碱)、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此外,部分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可能诱发谵妄。
建议定期检查用药清单,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心理因素
焦虑与抑郁
有数据显示,约10%-15%的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但常被误认为正常衰老,具体表现为烦躁、失眠、食欲减退,还可能合并躯体不适(如心慌、头痛)。
独居、丧偶、慢性病老年患者是抑郁症高危人群,家属应多关心和陪伴。
认知功能下降的挫败感
老年人因记忆力减退或执行能力下降,可能因“无法完成简单任务”(如不会用手机、忘记关煤气)而愤怒。
环境因素
常见诱因
入住养老院或子女家,环境不熟悉。
因身体衰退被迫放弃驾驶、做饭等日常活动。
心理学机制
自主权丧失引发“习得性无助”,即人在长期遭受无法预测或控制的负面事件后,逐渐失去改变或掌控情况的信心,产生一种无助感。
易被忽略因素
谵妄(急性意识混乱)
突发意识模糊、注意力涣散等,常见于感染、手术后或药物中毒。出现类似情况应立即就医,延误可能危及生命。
睡眠障碍
长期失眠,疲劳、情绪失控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
昼夜节律紊乱,褪黑素分泌减少导致夜间易醒、白天困倦。
感官剥夺
视力/听力下降,与他人沟通困难会引发误解和挫败感。例如未及时佩戴助听器的老人,可能因听不清对话而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