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路欣
很多孩子,尤其是中小学生,很容易出现“起床气”,面对这样的坏情绪,家长常常感到无奈。其实,“起床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太在意,但也不能忽视“起床气”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孩子的“起床气”?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玉涛进行了详细讲解。
近期,今年上五年级的小萱被妈妈带到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早上我睡得正香的时候,妈妈会突然掀开我的被子,有时候吓得我都坐起来了,很生气但又不敢跟妈妈说,现在想起来还会心跳加快,很难受。”小萱对医生这样描述。
杨玉涛表示,此案例是暴力叫醒方式导致孩子有“起床气”。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早上没睡醒的时候被“粗暴”叫醒,大脑由睡眠潜意识中猛然进入清醒意识状态,就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引起的生理或者心理不适。如果长期受到“惊吓”,孩子会把这些记忆和情绪保存在大脑中,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孩子的“起床气”与睡眠质量、性格因素以及家长不恰当的叫醒方式有关。如何巧妙地喊孩子起床,让他们愉快醒来呢?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光照方式。这是最自然的一种叫醒方式,光线与人体的生物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体感受到自然光线,其生物钟开始调整,从而唤醒身体。通过轻轻地拉开窗帘或打开柔和的台灯,渐进的光线可以模拟日出过程,让孩子的身体自然而然地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而不会造成突然的打扰。
嗅觉唤醒系统。某些香气能够引发人体的某种生理反应。如早饭的香气会给孩子传递“该起来吃饭”的信号,促使他们醒来。当然,利用醒脑香薰也可以达到让孩子自然醒来的目的。
渐进式躯体唤醒术。身体的触觉是人类最基本的感官之一。对于孩子来说,亲切的触摸不仅能唤醒他们的身体,更能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温暖。家长可以先轻唤孩子小名,再按压他们的床,然后触碰孩子的手部或小臂,温柔将其唤醒。
认知行为干预方式。如果想让孩子自然醒来,可以在睡前跟孩子商量好起床时间,让孩子对起床时间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在早上叫他们起床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或者可以让他们设置自己喜欢的起床闹铃,让孩子开心地起床。
此外,家长可以提前5分钟-10分钟叫孩子起床,叫醒失败后约定“再睡5分钟就得起床”,这样既给了孩子缓冲的时间,也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