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此时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高温天气持续,暑热难消。同时,雨水增多使得“湿热交蒸”现象达到全年顶峰。大暑节气怎么养生?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杨玲玲作出解答。
□本报记者 王路欣
合理起居
中医强调,起居作息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大暑时节,昼长夜短,阳气最为旺盛,可适当晚睡早起,但入睡不宜超过23时,以免损耗阳气。同时,由于天气炎热,人体易疲劳,11时-13时是心经当令之时,此时午休30分钟-1小时,既能养心安神,又可缓解疲劳,为下午的工作活动储备精力。需要注意的是,午休时避免直吹空调或风扇,以防风寒入侵,诱发面瘫或骨关节疾病。此外,正午时分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可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较为舒缓的运动。
祛湿化浊
时值大暑,外界之湿浊易引动体内之湿浊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湿浊之邪,其性重浊黏腻,易阻碍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常见大便不爽、头重如裹、胸闷气短等。
如何祛除湿浊之邪?中医学认为“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淡渗利湿是祛湿的关键,此外还有健脾化湿、芳香化浊等方法,常用中药有茯苓、猪苓、泽泻、山药、佩兰等,可制成香囊置于室内或随身佩戴。饮食方面以健脾化湿为主,可食用谷物、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白扁豆等食物。
清热养阴
大暑时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出汗增多,体力消耗较大。中医学认为出汗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容易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头晕、胸闷、恶心等,此时清热消暑、养阴生津尤为重要,除了多饮水以外,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甘凉食物以及益气养阴类食物,如牛奶及性凉性平的鸭肉、甲鱼、鸽肉等。
此外,饮食还需注意清化暑热,可食用绿豆汤、苦瓜等凉性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虚湿盛人群不宜食用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阳,加重内湿。此外,绿豆有解毒功效,如果近期在服用中药,不宜同时饮用绿豆汤。
顺时调理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为旺盛之际,通过穴位贴敷、艾灸、拔罐等方法,治疗或预防一些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关节疼痛等。大暑处在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气血运行通畅,药物更容易被吸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您有相关的健康困扰,不妨抓住这个时机,到医院的中医科咨询就诊,进行系统调理。
穴位按摩
阴陵泉穴(健脾祛湿要穴)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是脾经的合穴。用拇指指腹按揉阴陵泉穴,左右各进行3分钟-5分钟,能起到健脾利湿、通利水道的作用,还可以治疗津液代谢的疾病和局部病症,如腹泻、水肿、黄疸、膝痛等。
极泉穴(清心通络要穴)
极泉穴位于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按揉或者拨动此穴3分钟-5分钟,一天两次,可以疏通经络、调理睡眠和改善心脏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