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传说有地域化特点,是各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仓颉信仰过程中根据各地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结合自身感受和期盼加以创造而来的。本文选取的这几个传说都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圣人的师傅在西关”虽无记载,但也是“老古”,采自民间。
刘珝读书需涉水 仓颉侍者背过河
明代寿光在县城西门外复建仓颉墓、仓颉庙,之后多次扩建重修,使仓颉墓成为寿光名胜。明清两代官员、文人经常嬉游于此,诗歌唱和,留下大量诗文。仅20世纪初《寿光县志》著录有关仓颉墓、启秘亭的诗文就有26篇。
清代仓颉与寿光人结合的传说出现在笔记小说中,如清代王士祯著《池北偶谈》中记载:“仓颉祠墓,在寿光县城西门濒河。刘文和公珝,县人也,幼时读书外塾,每往返涉水,辄有白须老人负之。久之,问何人?答曰:‘我仓颉所遣送迎公者,他日富贵毋相忘。’公既贵,后谒仓颉祠,有侍者形容宛如所见,遂新其祠墓云。”故事中的白须老人是仓颉的侍者,受仓颉差使帮助刘珝过河。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人。自幼聪明好学,8岁能文,19岁中举。明正统十三年(1448)考中进士,历官编修。后升右春坊右中允,侍讲东宫。太子朱见深继位后,迁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一年(1475),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纂修《文华大训》完成,加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
王士祯是清代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人,新城离寿光不远。此传说在民间广为传播,虽版本不同,但其源头应是《池北偶谈》。
帝舜寻访石户农 找到古迹藏书室
《上古秘史》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帝舜定制五年一巡守。郊祀礼毕,转瞬新年,帝舜预备出行。朝中之事交由大司空伯禹和百官主持,秩宗伯夷、乐正夔随帝同行。他们首先召集东方诸侯,祭祀东岳泰山。祭祀完毕,诸侯无事,逐渐散去。帝舜想起他的老朋友石户农,石户农住在泰山北麓的一个山洞里,以石为户。
石户农其实是个隐世高人,舜当帝之前见过他,已有30多年了。舜找到他后,先是叙述旧情,后劝其出仕,还要把天下让给他。石户农没有立即答应,说需要考虑三天。可是到了第三天,石户农却举家搬走了。帝舜和伯夷就跟邻人打听石户农的下落。邻人也不知道。他们又问石户农以前有没有离开此地去他处。邻人说,有一次,洪水过后,石户农和妻子曾去往泰山东北方向,去看一个古迹,一个多月才回来。伯夷又问:这次石户农动身,朝哪一方向去了?邻人说还是往东北去了。帝舜和伯夷于是回到行宫,带上从人也往泰山东北方向去寻找。他们先访问古迹,古迹在一个石室中,石壁上刻有28个大字。帝舜和伯夷、夔进去一看,发现是仓颉所刻,于是吩咐当地官员加以保护。后来当地人就叫石室为藏书室。到了周朝,文字改变,石壁上的文字竟无人认识了。孔子听说后,曾到访,所以也叫作孔子问经石室,一般还叫仓颉石室。秦朝李斯认得“上天作命,皇辟迭王”8个字。到汉朝叔孙通时,又说认识了13个字,究竟认得对不对,谁也不知道。这是后话。
帝舜访问完古迹,接着访求石户农的下落。当地人告诉他们:三日之前,有两个老夫妇和一个壮年男子(石户农的儿子)由此经过,往东北浮海去了。帝舜听了,怅然若失,只好作罢,带领众人往南方巡守去了。
这个故事从叔孙通认得13个字、孔子问经石室的叫法来看,依据的是元代《齐乘》的说法,《齐乘》已经明确指出仓颉墓即孔子问经石室,在寿光。这个传说虽没有明说石室在哪里,因为帝舜那个时候也没有“寿光”之称,但从位于泰山东北、来回需要一个多月,东北浮海等故事情节看,传说中的地点指向潍坊寿光一带。此传说后经改编,在潍坊地区传播也较广。
圣人的师傅在西关
寿光跑堂讲起仓颉
清朝末年,一个寿光人到潍县饭馆做跑堂。一天,几个潍县秀才去饭馆吃饭,席间议论起潍县名人,大为自豪。这个寿光跑堂听得入迷,也搭话道:“俺们寿光也不善。”几个秀才不屑一顾,哄堂大笑。于是跑堂的说了几句顺口溜:“引龙侯、都察院,湖广总督也不善。阳河出了个刘阁老,抱着成化坐金殿。如果这些还不算,圣人的师傅在西关。”潍县秀才听后哑然失笑。
引龙侯,指魏叔。魏叔,寿光人,清乾隆帝身边太监。旧时把皇帝出行时的随行太监称为引龙侯。都察院,指李迥。李迥(1620—1695),字奉倩,号霞峰,寿光人(今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人,后迁居圣城街道北坦村)。清康熙三年(1663)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卒后御赐祭葬,赠刑部尚书,诰赠荣禄大夫。湖广总督,指李封。李封(1723—1796),字紫绶,号松园,寿光人(今寿光市圣城街道西玉村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刘阁老,就是刘珝,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户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帝师),入内阁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升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人称“刘阁老”,是明代颇具声望的儒学家、政治家。刘珝曾在东宫任右春坊右中允,辅佐太子朱见深。朱见深登基时已经30岁,实无“抱着成化坐金殿”之事,说“保着成化坐金殿”更为恰当。
“西关”指寿光西关,也就是明代仓颉墓所在地。“圣人的师傅”,指的就是文祖仓颉。传说,周朝初年(《上古秘史》称为帝舜时期),在今天寿光境内的仓颉墓出土了仓颉二十八字。孔子曾经在齐国待过三年,这期间他曾慕名造访,结果一个字也没认出来。从此,就有了“圣人的师傅在西关”“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等传说。西关仓颉墓乃明代所建,所以此传说也应是那个时代以后的产物。仓颉与孔子本不是同时代的人,传说将孔子居齐与北海仓颉墓两段历史结合,也使两位圣人有了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