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寿光的仓颉信仰

11版:寿光的仓颉信仰

12版:寿光的仓颉信仰

13版:寿光的仓颉信仰

14版:寿光的仓颉信仰

15版:寿光的仓颉信仰

16版:寿光的仓颉信仰

《齐乘》载寿光有仓颉墓

(2025年04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乘》卷二《巨洋水》记载仓颉墓。
  《齐乘》卷五《仓颉台》
  清杨守敬《水经注图》标注孔子石室位置。
  南宋《通志》是仓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的集大成者,而元代《齐乘》又记载寿光有仓颉墓,其他史料未见北海有另一仓颉墓,所以仓颉二十八字出土于寿光仓颉墓的说法就形成了。
《齐乘》载寿光仓颉墓 为仓颉与寿光最早记载
  汉代时仓颉信仰已遍及全国,寿光的仓颉信仰与全国应是同步的。但据记载,最早确立仓颉与寿光关系的,应是元代于钦著的《齐乘》一书。《齐乘》是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作者于钦是元代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氏。《齐乘》中有两处记载。
  一在卷二《巨洋水》:
  (巨洋水)又东北径故益县城,古别出一支为百尺沟。又北径寿光县东北,《水经》云旧有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也。
  二在卷五《仓颉台》:
  (仓颉台)寿光西北,洱水所径。《水经注》谓孔子问经石室,非也。《通志》云:“仓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识十三字。”岂孔子至齐亦尝访焉,故有“问经”之目?
  这两处记载,一说仓颉墓在寿光东北,一说仓颉台在寿光西北,于钦认为,寿光东北的仓颉墓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孔子石室”。该书引用了成书更早的北魏《水经注》和南宋《通志》。我们运用史料溯源法,看两书原文是怎样说的。
《水经注》载孔子石室 《齐乘》改孔子问经石室
  先看《水经注》,《水经注·巨洋水》原文作:
  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
  需要说明的是:此句本无“巨淀”二字,后人以为脱刻,加之。《续山东考古录》辨言:这是误将巨洋枝津(百尺沟)北流入巨淀与下句《经》文“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句连读所致。此处的巨淀湖应是前文“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中的潭(湖),如王国维《水经注校》“巨洋水自湖东北流”,无“巨淀”二字;又如(北魏)郦道元注、(清)戴震分篇、杨应芹校点《分篇水经注》“巨洋水自潭东北流”,则直言是“潭”。
  此句的寿光县故城在寿光东北20里,俗称牟城,即今洛城街道后牟城村附近。《续山东考古录》:“《水经注》:‘巨洋水(自辟闾浑墓东)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又云:‘尧水径东西寿光二城间。’今牟城在益城东北,巨洋水东,尧水西,斟灌城(按:斟灌城为东寿光城)西北,即寿光故城无疑。”另,清代杨守敬《水经注图》标注“孔子石室”的位置就在牟城附近,而非巨淀湖。意思是:牟城西南,巨洋水东面有孔子石室,是旧时的庙堂。庙中有孔子像,还有弟子问经的画像,但没有碑,不知何时建立的。
  《水经注》这段记载没有提及仓颉,说的是“孔子石室”,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庙,里面有“孔子像”以及“弟子问经”的壁画或雕像。而《齐乘》将“弟子问经”改为“孔子问经”,“孔子石室”改为“孔子问经石室”,并断言“孔子问经石室”即是仓颉墓,还推测孔子可能来访过。这里孰是孰非,或者原是孔子庙,后为仓颉墓?又或者本就是仓颉墓,《水经注》有误,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既然《齐乘》在叙事时指向了《水经注》,所有的讨论又都离不开“孔子石室”,我们姑且以《水经注》为寿光仓颉墓之缘起。
依据《通志》和《齐乘》 确定寿光为仓颉书出土地
  再看《通志》卷七十三《金石略》第一,《历代金石》原文作:
  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二字。
  通过对《通志》原文与《齐乘》引用的对比发现:首先是“叔孙通”而不是“叔孙”;其次是“十二字”,而不是“十三字”。“岂孔子至齐亦尝访焉,故有‘问经’之目?”是《齐乘》的疑问,《通志》中没有。这是于钦对“孔子问经”的推测。
  前面已说过《通志》所言的“仓颉石室二十八字”,即《淳化秘阁法帖》中的“仓颉书”。北海是地名,应指宋代的“北海县”,北海县北宋至元为潍州治,故址在今潍城区西关。北海县的东界,包括今天寿光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既然南宋的《通志》说仓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而元代的《齐乘》又说寿光有仓颉墓,其他史料未见北海有另一仓颉墓,那么仓颉二十八字出土于寿光仓颉墓就水到渠成了。
  至此可梳理出这样的脉络: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孔子石室”及“弟子问经”,到北宋《淳化阁帖》首见仓颉二十八字,又到南宋郑樵《通志》的仓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再到元代于钦《齐乘》中的“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至此,仓颉墓在今寿光境内,“仓颉书”周代出土于今寿光的说法形成了。
  明代寿光在县城西门外重建仓颉墓,以后清康熙、乾隆,以及20世纪初等寿光历代县志在介绍此墓时皆引用《通志》,大概寿光明代仓颉墓就是依据《通志》和《齐乘》所建。也因为《通志》和《齐乘》,使寿光后来成为仓颉信仰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