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乘》所说的仓颉墓,也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孔子石室(孔子庙),它的大体位置,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可以推断在今寿光洛城街道后牟城村附近。明代,寿光又在县城大西门外复建仓颉庙、墓,后经扩建重修,成为地方名胜。
明代建仓颉墓 仓颉墓碑尚存
寿光仓颉庙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明嘉靖《青州府志》云:“仓颉庙在城西。弘治十六年知县翟唐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寿光知县王文翰立“仓颉墓碑”,“仓颉墓在县城西门外迤北百步许”。碑为青石质,圭首。高92厘米,宽58厘米,碑阳中间双勾“仓颉墓”三个大字,单行,楷书。右上款题“嘉靖甲寅秋七月吉旦”,左下款题“寿光县知县王文翰立”。碑现存寿光市博物馆,是目前寿光所见与仓颉有关的最早实物。明万历年间(1573—1620)知县王国相对仓颉墓又进行了修葺。
墓前还有仓颉双井。“仓颉双井”为寿光古八景之一。两井东西相距约5米,底下相通,一井投下石子,另一井则也泛起涟漪。传说,东井水质清冽澄明,而西井苦涩浑浊。两井近在咫尺,水质迥然各异,令人不解。
清代开辟花园 增建“启秘亭”
清康熙三十年(1691)至三十六年(1697)间,知县刘有成不仅对仓颉墓、祠进行了修葺,而且开辟花园,将仓颉墓、祠纳入其中,名为“谁园”。园中有长廊、“亦曰轩”“文津桥”,墓前建石亭,墓右建草亭,名为“启秘亭”。墓周围凿池,池中种荷,岸上栽柳。随后,又在谁园西边建佛寺、斋堂,让僧人一并看守管理。
刘有成在《重修仓颉墓记》中有一段话,温文尔雅却发人深省,他说:
或曰:“地方有司应于国计民生、城池仓库是问,而乃孜孜于古墓之修葺,其无乃非公家之急务乎?”予应之曰:“士君子出而膺兹民社,宣力王事之余,流览江山,景行贤哲,相与感慨凭吊,而为之修举废坠焉。历代名流载之史册者,一一可按牒而考,况逢圣天子右文崇儒,寓内蒸蒸丕变,则是墓之修也,或有裨于熙朝文明之治,使邑之人家弦而户诵,非今日守土者之责哉?至若佳晨胜日,少长嬉游于其地,瞻林木之菁葱,览芰荷之芳妍,作为诗歌以流播人间,知前哲之遗躅重新,亦一时之雅事也。逮夫物换星移,来令兹土者与邑之骚客隽流继起而整饬之,补坠扶陊,踵事增修,令风景常留焉。庶几为都人士吊古览胜之名区也,宁仅愚一人私幸哉!”
刘有成假借他人之口(当然也可能当时真有这样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大意为:有人问他,地方官不是应该关心政治、民生、城防、经济之类,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关心起修葺仓颉墓来了?难道这也算是政府紧急重要的事务吗?刘有成回答说:浏览江山,景仰贤哲,感慨凭吊,并对名胜古迹进行保护修缮,这些本来就是为政的一部分,况且现在国家重视文化教育,修葺仓颉墓,宣扬仓颉的事迹和精神,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难道不也是地方官的责任吗?再者,良辰吉日,少长咸集于此,共赏美景,诗歌唱和,愉悦身心,也是一时雅事;等到以后继任的地方官和文人士绅在此基础上继续增修,使风景常在,成为地方名胜,这不成了寿光宝贵的财富吗?
此一问一答,不仅解决了当时人的困惑,其意义更是穿越时空,且历久弥新。
这次重修时增建的启秘亭,据刘有成撰《重修仓颉墓记》云:“墓前建石亭一,墓旁建草亭一。草亭由铁岭人李兴祖书额‘启秘’。”草亭为方形,共十二楹。《重修仓颉墓记》碑阴为康熙八年正贡、寿光人魏绳祐题《启秘亭落成诗以志喜》诗:“碧瓦朱楹映女墙,前贤古冢未全荒。曾观虫鸟成书契,便吐英华凿混茫。文字自如星日焕,政声应共海天长。循良先后称召杜,记石同生琬琰光。”又20世纪初《寿光县志》:“后草亭倾圮,于是以‘启秘’名石亭。有楹联云:‘千古大文三尺土,两间灵气一孤亭。’不知何人撰写。嘉庆间,知县宋铭匾曰:‘始制文字’。民国六年,县知事尹志皋镌石亭联:‘石室志藏书,廿八言文字蟠螭,除秦李斯、汉叔孙无能识者;幽宫留宿土,四千年洪荒遗蜕,并娲皇墓、少昊陵相与传之。’”
此后,清嘉庆、光绪年间数任知县又对园中亭、墓等进行修缮。到20世纪初,虽然有些荒芜,但园中建筑、景物等基本如康熙时。
形成文化市场 各地客商云集
大约也是明清时期,仓颉墓园内外逐渐形成了“文化市场”,每月逢五排十西关大集,还有谷雨祭仓大典,三月十八城隍庙会等节日,仓颉墓园内外都聚集了买卖文房四宝及书画文玩、古旧书籍的摊贩,便叫做“书房市”。其中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腊月赶年集和谷雨祭仓大典。
进入腊月,仓颉墓园内外天天人山人海,主要以卖春联为主,还有卖字画和年画的,卖毛笔、墨块和砚台的等等。从墓园外向南直到西关街红彤彤一片。
谷雨祭仓大典,是仓颉墓书房市的又一高峰。清明节,寿光开始在孔庙祭祀孔子,也是从这时起,各地的文化商人开始聚集在墓园内外摆摊设点。参加祭仓之人多是文化人和社会名流,所以卖笔墨纸砚、字画和古董的摊贩特别多。当时,有安徽泾县商人来卖宣纸,有浙江湖州商人来卖毛笔。附近来卖毛笔的有广饶和昌邑人,临朐商人来卖宣纸,等等。还有外地商人在墓园南头西关街租了房子开着门头,周围各县基本都来这里批发文房用品。在祭仓大典期间,无论零售还是批发,交易量非常大,各地私塾先生和自己的学生都借着这时候来采购。因为在平时,乡间很难买到这些物品,附近县里的文化商人也基本在此时来。
谷雨这天,要举行祭仓大典,寿光的文人还会来到仓颉双井前,将废弃不用带字的纸焚烧,将烟灰投入双井,以示“敬惜字纸”。仓颉墓书房市繁荣至抗日战争之前,后因战乱萧条并消失。
1950年,仓颉墓前建设了烈士陵园,墓园并存,新旧相映,成为寿城一景。1960年陵园迁徙,仓颉墓也废弃。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再遭破坏,仓颉墓园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