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伟
我给孩子讲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不知道锄禾是怎么回事,我只得耐心解释了一番。仔细想来,锄禾这种劳动已经消失了。如今在农村,也没有人“锄禾”了。锄草可以用灭草剂,翻地有机械。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体力劳动已经被机器代替了。
我忽然想起很多古老的劳动,比如古诗里提到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之类的。这些劳动很多已经消失了,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是参与过田间劳动的,播种、翻地、锄禾、灌溉、施肥、割麦、秋收,这些劳动只靠镐头、锄头、铁耙、镰刀、铁锹等简单农具就可以完成。农耕时代是极为漫长的,机械化只是最近一些年才出现的。农民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是社会的进步。不过单从劳动的感受来说,曾经那些古老的劳动仍然值得怀念。
比如锄禾这种劳动,如果你真的曾在烈日下锄禾,就很容易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面朝黄土背朝天,手中的锄头不停地挥舞,每一锄都是对体力的消耗,每一锄都是对忍耐力的挑战。汗水滴滴落入泥土,每一滴都摔成八瓣,可想而知有多辛劳。参与过体力劳动的人都知道,累趴下一点都不夸张。劳动过程中已经耗尽体力,精疲力尽的滋味是苦涩的。如果不是心怀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憧憬,很难支撑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
正因为如此,劳动成果才显得格外珍贵。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无数汗水换来的,怎能不珍惜?劳累的滋味苦涩,所以劳动果实才格外香甜,人们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也会翻倍。我的脑海中一直有这样的一幅画面:打麦场上,父亲抓起一把新打出来的麦粒,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他把麦粒一粒粒放进嘴巴,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咀嚼;他的嘴巴缓慢地动着,仿佛要嚼出麦粒里面的千般滋味。麦粒里或许真的有千般滋味:那是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那是从种子播下就开始的憧憬,还有如愿以偿的幸福,如此种种滋味一起涌上心头。播种、浇灌、锄草、施肥,父亲全程参与,每一棵庄稼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用心用情对待,收获的幸福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这种滋味,现在的农民已经很难体会到了。我的侄子如今还在务农,但从播种到收获一切都是机械化了。田里的庄稼,他都没看过几眼。机器播种之后,他就去附近的工厂上班。待到收获季,机器又把粮食收回家了。他们这代人,不再从事那些古老的劳动,对土地和庄稼的感情是不深的。
我觉得社会再发展,时代再进步,有些古老的劳动还是需要温习的。那些古老的劳动最能彰显劳动的本义,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凭自己的汗水赢得幸福。很多古老的劳动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能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好比是一件毛衣,手工织出来的和流水线上出来的,穿在身上肯定感觉不一样。机器织的毛衣或许比手工织的还要漂亮,但你无法体会到用千针万线表达情意的真挚,穿的人也无法体会那种密密缝制的深厚情感。
那些古老的劳动,虽然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人类却早已把劳动的意义刻入了基因——所有付出艰辛和努力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