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健康杀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患有一些慢性病的老年人,若不及时控制,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那么,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和哪些慢性疾病发展有关?4月27日,记者采访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艳。
刘艳表示,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糖尿病 糖尿病是体内糖类代谢异常造成血糖值过高的疾病。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一般在6.0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不超过7.8mmol/L。若超过正常值,易造成末梢血管发炎、阻塞,从而导致血管病变。严重的糖尿病会使末梢细胞坏死,无法修补,甚至需要切除手脚等情形。若糖尿病患者还伴有高血脂症,这对血管是双重伤害,死亡率较高。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必须同时介入饮食调理,才能获得完全解决。
肝功能异常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机制,负责过滤毒素、吸取营养,以保护身体。肝脏机能不好,就无法正常排出毒素,血液会变得浑浊,使心脏负担变大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由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要结合饮食调整治疗。
消化功能不良 有经常性消化不良症状如胀气、便秘、腹泻等,是肠道老化、肠内微生物菌群不平衡、腐败菌大量繁殖的结果。肠道老化的老年人无法正常排除多余胆固醇,大量胆固醇积存体内,易诱发高胆固醇。可多食用乳酸菌食物、酸奶、寡糖食物、可溶性纤维等食物,来改善肠道功能。
自律神经系统失调 极端减肥、不吃米谷主食、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或长期服用神经性药物者,容易导致自律神经系统失调。自律神经系统失调患者的新陈代谢率特别高,常伴随心跳快、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症状。虽然这类患者的血液、血管都很健康,但血压容易升高,引发高血压。
骨质疏松症 年龄增长、体质酸化、钙质摄取不足等易患骨质疏松症。患者会伴随肌肉酸痛、肩膀僵硬、五十肩、骨刺、失眠、心律不整、脑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血管硬化等症状。人体99%的钙质在骨骼组织中,支撑身体,1%的钙质在软件组织内,负责肌肉、血管功能的正常运作。当人体中血液酸碱度失衡时,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即骨骼里的钙质跑到软件组织,使人体产生钙化现象。血管的钙质增加后,血管容易脆化、硬化而引发心血管病变。
免疫系统失调 食用过敏原食物会造成免疫系统攻击血管壁、心脏而引发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免疫系统失调如红斑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异位性皮肤炎、慢性气喘、鼻窦炎、经常性头痛等。香菇、玉米、虾米、核桃、花生、全麦等都是常见的过敏原食物,找出过敏原食物并避开食用是根本之道。
多数共同生活的家人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因此家族性遗传的高胆固醇、高血脂基因,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
此外,先天性格特质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有些老年人天生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容易产生紧张、悲观情绪,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而生活态度轻松、乐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