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且容易复发。脑血管病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冬季脑血管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脑血管病患者日常要注意什么?如何预防?11月12日,记者采访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高明清。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冬季脑血管病高发有多个原因
气温下降 低温状态下,身体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人体出汗量减少使得血容量增大,从而刺激血压上升,导致心脑负荷加重,出血性脑中风发作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在冷空气的刺激下,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加快等现象,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管栓塞等。
户外运动减少 天冷的时候,老年人都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外出运动。活动量减少,脑血液灌注就会减少。同时,因缺少运动,老年人的体重、血脂都会升高,血压值和血糖值也可能不理想,增加患脑血管病风险。此外,运动量减少,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差,跌倒的可能性会增大。老年人跌倒后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脱臼、骨折等并发症。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显著下降等症状,跌倒后会增加颅内血管破裂的危险。
不良饮食习惯 有些老年人冬天爱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但长期进食过多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易出现高脂血症,从而对脑血管造成严重影响。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在代谢中不可缺少。研究表明,水果和蔬菜中的营养元素可以缓解高脂血症给人体带来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
冬季喝水减少 不少老年人在冬季喝水要少于其他季节。体内有充足的水分能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可避免因血容量不足导致大脑灌注不足而诱发脑梗死。老年人平时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特别是睡前和晨起时,喝1杯-2杯温开水。这里特别提醒,老年人在乘坐交通工具(长途汽车、高铁或飞机)时,要每隔1小时-2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并适量喝水,防止出现下肢血栓形成。
日照时间不足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日晒可以帮助我们体内产生维生素D,而冬季日照时间短,体内的维生素D合成就会减少,老年人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心情不畅、心理压力过大,以及居住环境差、不良饮食习惯、过度劳累等都会引发脑血管疾病。
预防脑血管病从这些方面入手
注意保暖 天气转冷后,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迎风急走,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添衣。否则,外周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压容易上升,从而诱发脑血管病。此外,血液内血小板活性升高,容易形成血栓。除了适当增减衣物外,可进行一些有氧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氧供。
适当运动 老年人要适当运动,并且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控制好运动量。冬季最好不要太早晨练。有些老年人四五点就外出锻炼,此时室外温度较低,心脑血管受寒冷刺激会剧烈收缩。此外,晨起后立刻锻炼,会使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血压升得更快,从而增加引发脑血管病的风险。冬季户外运动,最好选择太阳升起后,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老年人晨练之前,建议喝一杯温水,以便稀释血液,保证血管相对畅通。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当,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佳,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少食多餐 冬季应坚持少食多餐,每餐半饱、饮食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尽可能减少肥肉或动物内脏的摄入,多吃易消化、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可多吃点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如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限制酒精或者含酒精类饮料的摄入;进补要适度,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病。
保持情绪稳定,预防季节性情感障碍 情绪激动是脑血管病的大忌。脑血管病患者应控制好情绪,保持心态乐观。同时,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建议老年人在好天气时,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可有效防止“季节性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