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振明曾是安丘电影公司的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2015年退休后,热爱电影的他又加入公益电影志愿服务队。51年来,他累计放映电影万余场,观影人次超百万。他带着放映设备,走遍了安丘的乡村,用光影点亮了乡村的夜空,成为一名追光者。11月12日,都振明入选“中国好人榜”。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图/受访者提供
17岁成为电影放映员
坚持多年从未想过转行
“我对电影有着特殊的情愫,从骨子里就喜欢电影。”今年68岁的都振明告诉记者,他小时候非常羡慕电影放映员,长大后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热爱变成内在驱动力,都振明17岁时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那年9月,他推着一辆装有电影放映机、小型发电机、胶卷、幕布等物品的独轮车,开启了他的光影人生。“每次去村里放电影,我都很开心,大脑里杂七杂八的烦恼也都没有了。”说起放映时光,都振明的喜悦溢于言表。那时的放映设备总重量超过300斤,有时去村里放电影还要走很长一段崎岖不平的土路,但因为热爱,他丝毫不觉得麻烦和辛苦。
在那个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成了村民最大的消遣。“那时候,一场电影少说也得有3000名观众。每次去村里放电影,周边七八个村甚至十几个村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幕布前面坐满了,他们就坐到后面去,有些村民还用树枝将自己观影的座位圈起来,我在这边,你在那边,非常有趣。”那些在村里放电影的有趣经历,都振明依旧记得清晰。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录像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看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不少电影放映员选择转行,都振明却选择坚持下去。
热爱照亮了都振明的放映之路,观影者对电影的喜爱也为他的工作增添了动力。1972年冬季的一天,雪下得很大,地上的积雪没过了他的小腿,即使冻得脚疼,都振明还是推着独轮车按时到达放映点,村民们也在雪天坚持看完了电影。
放电影之余热衷公益事业
力所能及帮助过不少村民
长期的基层放映工作经历让都振明对每个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去村里放电影时,他会自费买来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给困境家庭。工作之余,都振明还经常为村民换灯具、修家电,与放映队的志愿者一起给村里的留守老人理发;遇到村民家里有农活,他也会帮忙;村里年迈老人编织的笤帚、笸箩,他会帮忙带到城里卖钱。点滴善行成了他的日常。“即使我退休了,还是会跟着志愿者一起去村里做公益。”都振明说。
今年22岁的吕航是一名大三学生,高三毕业后,每年寒暑假都在安丘电影公司兼职放映员,都振明是他的师傅。“在我小的时候,都老师经常去我们村放电影,那时我幻想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吕航告诉记者,师傅教会了他很多。
几十年来,都振明坚持每周对放映设备进行保养、维护,放映队的设备多年来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51年来,都振明走过安丘辖区内866个村庄,放映电影万余场,放映总里程超200万公里。“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放电影。”都振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