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菊花 着了色的月光

(2023年10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祥秋

  秋日,菊事繁荣,从田野沟壑到窗前案头,无声无息地盛开来。
  菊花不如果实那样动人心,不如红叶那样惹人眼。可果实与红叶,总之是一种到达,是一个休止符,是落幕前的欢喜,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掩卷而思的味道的。对于北方的我们来说,意味着剩下的一个季节,要独自寻找热闹了。而菊花的开,恰恰让我们渐起板结的情绪,得以润泽、慰藉。
  见过春天无边的绚烂,亲历过夏日浩渺的蓬勃,见证了秋季欢天喜地的收获,诸花之中,菊花是少有的冷静,面对世事的纷扰,是如此沉得住气,都恨不得分身忙碌于世俗之中,菊花却置身于外,不言不语。尺志寸心,深藏灵魂,不谋生前利,不留身后名。
  菊花是有远意的,让人不好亲近,在堂也好,在野也罢,独放的大花,簇开的小朵,都坚守草本的本质,不张扬,不傲骄,安安静静地守着日子,却又从不沾染烟火气,独自禅坐与修行,是画轴中的佳人,是书香中的女子。
有一年去省城,正好遇到了菊花展,无数的菊花拥挤在一起,果然是非万紫千红才可以形容。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花丛中涌动着、喧闹着,弄出了山呼海啸的气势。菊花,我是喜欢的,但那时我只在展会的外面看了一眼,就抽身离开了。
  菊花不是这样赏的,怎么可以如此热闹?
  菊花是没有争奇斗艳的心的,牡丹可以。牡丹,越喧嚣越惊艳,那是有豪情壮志的花朵,是有争王争霸雄心的,怀有一统春色的宏图,藏有图谋山河的大志。可这又如何呢,天下还是百花的天下。浓浓淡淡的香,深深浅浅的艳,从春初到夏初,此起彼伏。菊花呢,不争不抢,不霸凌,不欺诈,不展旌旗,不掌印玺,悄悄地,秋天就是它的秋天了。人心,宜静,不宜猛。
  逢秋才开,菊是安静的。即使是一簇菊花在田野里开,在难得的秋日大朵大朵的阳光里,也会安静地像一个拾棉花的乡间小姑娘,兀自眼前身边,自我而安详,没有了世界。这让我想起我家姐姐,那时,小小的她背着小小的我,不卑不亢地走在秋天清寒的旷野里,手中握着一束野菊花。姐姐就似这野菊花,经过露寒,经过霜冷,如今,她的几个儿女在南南北北的大城市里,都已经事业有成。当年,只知道家门口到地头有多远的她,现在却是可以“纵横山河”了。
  世间,自以为懂菊的人不少,想那唐朝的黄巢,那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似乎是道出了时令的一种现象,但刀剑气太重,怎么读,也与菊花的本性格格不入。菊以黄为胜,与有才的黄巢好像有种契合,但他太过张扬,最终败走荒野。菊花,多温和,怎么会成为他战无不胜的黄金甲呢。
  最懂菊花的,菊花最懂的,自然还是陶渊明。他以菊为画,以菊为茶,以菊为餐,不折腰于五斗米粉,不苟且于三两俸银,从身心到灵魂,都归于菊花。于是,他在九月里成“神”。后世诸多所谓的隐士,都没有抵达这样形神兼备的境界,以菊为茶的有,以菊为餐的却不曾耳闻。若真有谁去撕菊花瓣而食,怕也是会被嘲笑为暴殄天物。
  种菊不可多,三五株为好。赏菊独自为佳,泡一壶茶,握一卷书。至多约一知心的好友,话不多,声不高,情不浮,心不躁。如此,你便懂了菊花,菊花也便懂了你。冲一杯咖啡不是不可以,但这舶来的滋味,便会淡了与菊花的一种默契,便没有了人与花的两相识。
  与菊对坐清谈,认识一个自己,改变一个自己。
  菊花,是盘绕起来的一炷香,烟岚氤氲,缭绕在心间。菊花,是着了色的月光,既有远意,又濡染人心,一缕一缕,是归心成泉的词意,是入口即化的诗韵。有人说菊花抱香而死,可何曾死?有心,就有春天,就有世间岁岁不绝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