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铺就的古街古色古香,明清风格的民居院落凝重大气。出檐的梁柱,古老的窗棂,红红的灯笼,洋溢着悠远而绵长的古雅风韵。作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青州市实验小学就坐落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核心区,是古城文化滋养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校位于夥巷街,西侧紧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农民画博物馆、非遗文化传习坊、海岱非遗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青州非遗艺术团经常在学校附近的古城街区表演,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为校外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家资源优势。学校有一批专注于音体美教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师资优势,在艺体及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因此经多次考察论证、研究分析,学校决定将非遗文化作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把“非遗传承教育”作为学校的品牌建设,挖掘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争把非遗文化打造成学校的特色名片。
近年来,学校开启了“推进非遗进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文化教育项目研究。学校整合非遗教育资源,制定了《非遗特色课程实施纲要》,成立了课题研究团队,通过课程实施、组建兴趣社团、研学旅行、非遗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打造非遗特色教育品牌。2017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保护传承基地”;2018年12月,学校成为首批潍坊市非遗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2019年8月,《非遗传承教育有效途径和策略研究》获潍坊市教学自主创新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对非遗特色教育持续发力,继续依托区域教育资源,融合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在原有非遗品牌创建上继续凝炼提升,拓展创新,引领全校师生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着力推进实施“5+1”非遗浸润校园项目研究。“5”是指实施的五条有效路径:
一是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根据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和《青州市实验小学非遗特色课程实施纲要》有关要求,成立了非遗文化教育研究团队,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学业务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牵头,以音体美专任教师和有艺术特长的老师为核心成员,制定合作方案、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目标和人员分工。继续开设泥塑、剪纸、花毽、挫琴、空竹、快板6门非遗文化特色课程。学生根据特长潜质与兴趣爱好自主报名,组建兴趣社团以选课走班的形式实施。每一位辅导教师都能树立“我就是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辅导社团、研发课程,并发挥团队效能,做到每次辅导都有计划、有过程、有保障、有成果、有提升。
二是举行“非遗进校园”活动。定期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到校展演,现场传授非遗技艺,点燃师生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兴趣热情。定期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时,都要邀请非遗艺术家到校为学生展示非遗文化项目。6月9日,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 乐做传承人”主题活动,邀请当地空竹龙、花毽、青州铝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孩子们现场体验,表示出对非遗文化浓厚的兴趣。浸润式的视觉盛会,师生近距离地感受着民间文化艺术魅力,在欣赏与体验中埋下了乐做非遗传承人的种子。
三是创新非遗文化体验课。指导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到非遗文化传习坊进行挫琴、剪纸、花毽、泥塑等项目体验式学习,让孩子们在非遗项目体验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到非遗传习坊进行体验学习,学生在非遗课堂中动手动脑,全方位地感受着非遗文化魅力。体验课上,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交流、传承、学习,这里成为师生交流的创意平台。体验结束,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在古城街区进行成果展示,做非遗宣传员或代言人,继续宣传推广非遗文化。
四是拓宽非遗研学空间。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古街、偶园等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观摩欣赏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感受古色古香的地域文化,充分挖掘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了解非遗文化项目历史,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5月29日,举行“非遗空间庆六一”主题活动。孩子们走进“海岱非遗文旅空间”,体验和感受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古琴、泥塑、石头画、茶艺……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给孩子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非遗传承人崔老师将陶泥盘在手中,边制作边讲解,素朴的陶泥在他的手中进行着大变身。学生了解了陶艺制作方法之一的灌浆法,观看了石头画制作过程,倾听了宋代茶文化的由来和制作过程,学生观看并现场体验。传承人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近距离感受现场创作,亲自体验,动手实践。通过体验和互动式学习,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五是跨学科非遗主题教育。学科教师挖掘本学科内非遗文化元素,以常态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非遗文化传承教育。通过知识融合生成,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拓展,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常态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非遗文化渗透,如语文学科在《泥人张》一课教学时,加入泥塑知识点,安排泥塑手工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实现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是指每学年举行一次非遗文化宣讲或展演活动。利用山东省非遗文化传承月到来之前,全校举行大型的非遗文化活动,重点展示非遗项目化浸润式学习成果,搭建非遗成果展台,学生自主申报节目,进行非遗文化素养展示。活动结束,评选非遗传承小明星和优秀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进行宣传推介。非遗文化浸润校园,师生全员参与解密非遗文化传习密码,逐渐提升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各类校园艺术节比赛中,快板《说大话》获一等奖,舞蹈《茉莉芬芳向阳开》和挫琴表演《茉莉花》获二等奖,多名学生被评为“校园非遗传承小明星”。英语情景剧《talent show》在多才多艺小名士素养展示中获团体项目一等奖。在青州市举行的“薪火相传 蓓蕾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大赛活动中,曲艺快板《中国龙》获金蓓蕾奖。在山东省艺术节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评选中,学校花毽扎制工作坊获全省二等奖。
青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非遗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和潍坊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融合研究》均已顺利结题;山东新闻联播、光明网、大众日报、潍坊教育发布、青州教育视界等对学校的非遗传承教育进行了宣传报道。
非遗浸润校园,点燃华夏文明的火炬;非遗薪火相传,续写传统文化的诗篇。为学校植入非遗文化基因,为师生注入精神成长元素,为校本课程体系建构融入新理念。总之,青州市实验小学全校师生在非遗项目研究上,下一步继续紧跟新时代要求,加大追寻和探究的力度广度,不断将非遗文化教育与学校综合发展实现密切融合,深入扎实继续走深走实,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