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艺海拾贝

16版:光影记录

这些因素易诱发子宫内膜癌

(2025年09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癌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下腹疼痛等症状。对于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一科的专家。
本报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张兵
  致病因素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常见于绝经后女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其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失衡、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 脂肪组织会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癌变风险增加。
  糖尿病 高血糖为癌细胞提供了“生长激素”(胰岛素),并间接放大了雌激素效应,双重打击下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相对较高。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的关键临床表现,机体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状态是滋养癌细胞的温床。
  不孕 怀孕期间大量分泌的孕激素对子宫内膜有保护作用,不孕的女性缺乏这种保护。
  长期月经不调或多囊卵巢综合征 女性因长期无排卵或排卵异常,会导致雌激素持续作用,增加癌变风险。
  家族遗传史 家族中有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大肠癌患者,后代内膜癌风险会增加。
  激素和药物 长期、单纯性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也会增加内膜癌风险。他莫昔芬在乳腺组织中扮演“抗刺激素”作用,在子宫体内却表现为微弱的“促雌激素”作用,长期服用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增生。
  筛查方法
  区别于针对宫颈癌进行的全民普查和较成熟的筛查方案,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的“选择性筛查”。既往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为诊断性刮宫或在宫腔镜下分段诊刮,但二者均为有创操作,有造成子宫穿孔的风险,并增加了检查风险及医疗成本,不适于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筛查。
  为突破这一局限,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一科面向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推出新型子宫内膜微组织取样活检方法。该技术通过微创方式采集内膜标本,结合经阴道超声检查,显著提升筛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在降低手术风险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为癌前病变和早期内膜癌的诊断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新型取样方法具备以下优势:无痛、无需麻醉;操作简便快捷,取样时间短;费用低廉,适于重复与大规模筛查;避免有创操作相关并发症,安全性高。
  专家提醒,高危女性应保持规律运动,健康饮食,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每年进行妇科检查、超声及肿瘤标志物筛查,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排液时及时就诊。避免滥用雌激素类保健品,更年期激素治疗需严格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