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1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2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3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4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5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6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风筝留下板桥寄语

(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兄弟三人各说各有理,都不想赡养老爹。
  郑板桥知潍县时,为一对卖风筝的小夫妻解了围,夫妻俩便送给他一只做工精巧的苍鹰风筝作为谢礼。郑板桥在断一桩民间讼事时,惩治了三个拒绝赡养老父的不孝子,将苍鹰风筝送给三人,以苍鹰出壳会啄瞎母鸟眼睛的习性,暗指三人不孝行径,以作警告训诫,潍坊从此留下“爹娘当作娇儿看”的民谣。
利嘴妇人不言“打” 苍鹰风筝送知县
  有个扎风筝的小伙子叫五十儿,他娘50岁生下他的,因此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字。清明节快到了,五十儿扎了只顶好的风筝,给多少钱也不卖,准备送给知县郑板桥,这还是媳妇的主意。一听这话,知道内情的人都捂嘴笑。几天过后,五十儿高兴地回来说,县太爷真把风筝收下了。
  五十儿这风筝扎得巧,是只苍鹰风筝,只在鹰嘴上拴一根脚线,平常风筝都是三根脚线。
  去年春天,五十儿扎了风筝和媳妇进城去卖,天下起雨,正想在店铺的门前歇脚避雨,无赖街滑子欺负乡下人,满盆的污水泼出来,风筝变成了烂泥汤,有处告状,无处拿贼。媳妇气得走路都没了东西南北,一不小心,撞上县衙门口的石头狮子上。衙役们七手八脚把小两口押上了大堂。郑板桥正在坐堂:“衙门又不是菜园,怎容你们胡碰乱撞!”就要对五十儿动刑。媳妇着急了,吵嚷着说:“乡里乡亲都传着你郑大老爷是好官,怎么问也不问就打俺板子?”
  郑板桥被问得噎住了。瞅了乡下小媳妇一眼,哟,认得。
  前几年,他初到潍县任上时,化装为私塾先生,到四乡寻访民情。走到一个小村,正碰到五十儿媳妇跟人家哭哭啼啼地吵闹。原来,夫妻二人的断线风筝落在一户人家的“雕龙碑”上,五十儿到碑顶上去拿下来,这下可惹了大祸。碑主姓袁,几代乡绅,这是老祖宗的功德碑,奉了皇帝的圣旨,顶上雕有蟠龙,座下有一驮碑大龟,是祖宗的荣耀,甚是尊贵,怎么能让别人随便泥腿泥脚地踩上去,告到衙门里也是大罪一桩,五十儿被纠缠着要赔一大宗银子。
  如今户主是一个浪荡恶少,看五十儿媳妇俊眉俊眼的,便起了歹心,说不赔银子也行,必须“四言八句”地说出这碑的好处,可碑不能说碑,龙不能说龙,碑上的字和底下的驮碑龟都不能犯忌讳原话说出。围观的乡邻纷纷抱打不平,有理但却没有讲理的地方。
  这样的事当然难不住郑板桥,弄明白就里后,趁纷乱争吵,他让一个乡间老嬷嬷给五十儿媳妇悄悄地捎了几句话过去。
  这下来了救星,只见媳妇眼泪一擦,口齿伶俐地念着:“高高大大一方碣,顶上盘着两灵蛇,中间写的圣人造,底下压着鼋(袁)老爷。”话一出口,围观人群哄堂大笑。碑主自讨没趣,又见乡邻们声势难犯,只得恨恨地回到了家中。
  郑板桥见这小媳妇快人快语,有心难一难她:“你能连着说出四个‘打’的事来,板子就不打了。可是不许带着半个‘打’字。”媳妇想起了年画上那些“杠本子”上的话,张嘴就背了出来:“秋千待在清明后,碌碡等着麦黄时。满天下雨不响雷,归巢燕子湿了翅。”
  小媳妇果然伶俐,句句含“打”却句句没“打”。郑板桥乐了。给五十儿写了半张纸几个字,让他糊在风筝上,凭着这字,一只风筝卖出去,把损失全补了回来。五十儿感激不尽,使出看家本领,扎了这只鹰风筝,要送给郑大人。
“孙子”送钱“儿”养老 孝顺民谣流传至今
  后来有一日,乡下三弟兄告到郑板桥的公堂,都不想养老爹了。当商人的老大说:“草民正需要本钱的时候,爹把家分了,让草民失去了发大财的机会,这样的爹该不该养,大老爷明断。”种地的老二说:“为什么大哥经商,三弟读书,独让草民种几亩薄地,到头来还得轮着养爹,小人冤枉。”老三是监生,嘴巴最厉害:“这可恶的爹本来就不该养,不光苛薄儿女,还破坏朝廷规矩,那年捐班,他要是卖上几亩地,大老爷你那椅子上坐的就是我了,不像如今,还是个穷监生,你可得为学生作主啊。”大堂上吵成了一锅粥。
  郑板桥喝住:“还没报上姓氏来,这官司让本县怎么断?”三兄弟异口同声:“回大老爷,那状纸上写着,姓郑。”
  郑板桥一本正经地说:“记着姓郑还不错,咱们同宗的。有几句私房话想跟你们说。”使个眼色,衙役书吏全退下去。郑板桥问他们:“你们都不想养爹了?”三兄弟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郑板桥便道:“不想养也好,本县老来无子,正想从同宗中过房孙子,你们谁愿意写在我的名下,回去商议吧。不过,写继单花钱的事可是你们的。”
  三兄弟回家各自使劲往衙门里送钱,书吏写账单把银子收下,让他们回家候着。还没走,就听到大堂上喊排衙,大老爷升堂了,三兄弟哪里还走得了?跟着衙役到大堂上一看,自己的老爹早在这里了,正对着账单一笔一笔往回收钱。监生老三不干了:“大老爷,这是我们过房当孙子的钱啊。”
  郑板桥哈哈大笑:“儿子都不养爹了,还要孙子干什么?”老三仗着监生的身份不服气:“这官司没写判词啊。”郑板桥冷笑一声:“念你认孙子的份儿上,给你个玩意儿玩吧。”当堂把一只苍鹰风筝摔了下来。监生立刻会意:有一种恶鸟叫枭,刚出蛋壳就啄瞎了母鸟眼睛,因此被视为不孝鸟。还用得着判词吗?当“孙子”的钱就给“儿子”养老了。
  过了几年,潍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饿殍遍野,郑板桥开仓赈民,忤逆上司,激愤弃官而去。临离开的时候,成为风筝高手的五十儿,又扎了只风筝与郑大人送别。这一次郑板桥把它送给了白浪河。风筝拖着长线飞上了蓝天,那风筝上郑板桥又写了诗句:“不打媳妇五十汉,风筝情缘足思念。记取当年郑板桥,爹娘当作娇儿看。”
  郑板桥走了,“爹娘当作娇儿看”的民谣还在潍县世世代代地流传着。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筝已成为潍坊特有的文化象征,寄托梦想,传递祝福。而有关风筝的民间故事,也代代流传下去,成为潍坊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本期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