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扎风筝的小伙子,学徒三年后希望能出徒。师父放话,能找到师父的断线风筝,就可以出徒。但是师父技艺高超,连续三次都没让徒弟第一时间成功找到。小伙子认识到自己学艺不够,希望再学三年。而师父也只是用断线风筝提醒徒弟学无止境的道理。由此,当地留下了送断线飘飞风筝出门的风俗。
师父画技更高一筹 徒弟难寻断线风筝
传说潍坊有个小伙子跟师父学扎风筝,三年过去,扎、绘、糊、放样样精,自己都回家开风筝店了,可师父就是不说让他出徒。有一天,他跟师父旁敲侧击:“咱爷俩同席喝场酒吧?”艺人行里的规矩,没满师出徒的徒弟不能跟师父同席喝酒,师父在席上坐着,徒弟得坐到另一张桌上去。
师父当然明白徒弟话里有话,乐呵呵地说:“好啊,等我的风筝飘断了线,你给我找回来时,咱爷俩就好好地喝几盅。”看出徒弟脸上的急切与尴尬。师父说:“长年放风筝,哪有不断线的?不过我这断线的回家等着吧,只是等的时间长点,你要耐住性子。”
一等就是半年多,小伙子天天仰着头看着天,可就是不见断线风筝。正等得着急,师父上门讨风筝来了:“找到我那只断线的风筝了吗?”小伙子说:“我天天看,连个影子也没看见。”
“白天还是晚上?”
当然是白天了。晚上放风筝,还没听说呢。师父嘿嘿地乐起来:“我那风筝是月亮地里放上去的,白天你怎么看得着它?看准了,就飘落在你这小院子里,好好找找吧。”放下话,师父走了。小伙子心头咯噔一下,学了三年,没想到还有这一手没学着,真得好好找找,看上面的诀窍在哪里。他把小院子底朝天地翻看也没找到。媳妇说:“别找了。找到了,你不成了师父的师父?”
转眼间,院子里老杏树上的花全谢了,长出铜钱大小的绿叶来,紧跟着就结出了满树的酸杏,媳妇嘴馋想吃酸的,天天到树下面的绿荫里去看。这一看不要紧,师父的花瓶风筝就在树杈上,风筝上的画,画得像真杏花,藏在满树花朵里,怎么能认得出来?小伙子来见师父,没好意思说那风筝的事。
二次断线风筝雪里藏 看到“丹顶鹤”羞红脸
师父还在忙,这回扎的是只平面的风筝,三只仙鹤画在风筝上,薄薄的像张纸片,这叫做“板子”风筝。雪白的羽毛、鲜红的丹顶,用线连在一起,飞进了白云里,雪白的羽毛看不见了,只有三颗鲜红的珠子飘在空中,那是仙鹤头上的丹顶。
“是哪家风筝店订下的?”
师父还是乐呵呵:“咱爷俩同桌的酒还没喝,哪家风筝店也不卖,准备放上去让你再去找。回家等着吧。”麦子满坡地扬花了,蝴蝶从篱笆墙那边的邻居家里三五成群地飞过来。高粱晒红穗穗了,肥大的葫芦蜂飞绕葫芦娃的架下面了。河里的水不再哗哗地淌,结上冰花了。这回小伙子多了个心眼,不光白天盯着天上看,月亮地里也没放过,可就是没看见那只仙鹤风筝。
那天下大雪,就听到有人敲门,到门口一看,师父在门外边站着,披了蓑衣,手中拿了个放风筝的线拐子。
“快把那只仙鹤风筝拿出来,飘在你家里了。”
“啥时候放的?”
“早晨一下雪我就把它放上去了,雪一大断了线,正冲着你这小院飘过来,好好找找吧。”放下话,师父回家了。小伙子愣在雪地里半天没回过神,招呼媳妇一起找,可哪里能找得到?媳妇说:“别找了,都说师父是风筝神,神仙飞了的风筝咱能找到,咱还成了神仙。”
太阳出来,雪慢慢地融化,老杏树露出了乌黑的树枝,媳妇去扫院子里的雪,一抬头,高兴地喊起来:“快来看啊,门楼底下挂了只风筝。”小伙子赶过来一看,正是那只仙鹤风筝。雪白的羽毛掩藏在雪天雪地里,雪化了,才看见了它。
小伙子的脸通红。
灯笼风筝点蜡烛 师父提醒艺无止境
小伙子再不好意思去见师父,想等到过年再去。到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风筝店都要开门上工,新徒弟要到师父门上拜师行礼,到时候他当着几个小师弟的面,重重地给师父磕三个响头,算是重新开始再学三年。
闹元宵的日子到了,家家户户挂灯笼,各式各样的比着来,看谁家的灯笼最好看。大门口,影壁上,房檐上,院子里晾衣服的绳子上,挂得满满当当,夜晚点上蜡烛,照得家里通红闪亮。小伙子挂完自己家的灯,耍龙灯的队伍过来了,他是挑龙头的,让媳妇看着灯,自己去把这耍龙灯的事完了,明天好早点儿去给师父磕头。
还没挑一会儿,媳妇跑着找他来了:“快回去看看吧,家里怎么多了一只灯笼?”回到家里一看,果然,这灯画得真俊,一个戴红肚兜的娃娃,一手提鱼,一手拿了画戟,戟上拴了磬,这在年画里叫《吉(戟)庆(磬)有余(鱼)》,里面还忽悠悠地亮着烛火,端端正正地在院子中央。
正纳闷,师父一步跨进门来,进门就问:“看见我那只飘断线的风筝了吗?”小两口一头雾水:“在哪儿?家里只是多了只灯笼。”
师父哈哈笑:“没想到吧?我那风筝就是地上的这只灯笼。”灯笼风筝小伙子学过,可他没见到过里面亮着蜡烛的。小伙子实话实说:“我正准备闹完龙灯就去给您磕头,打算再跟您学徒三年。”
“还学个啥?积攒了半辈子的那点玩意儿,这不全给你送到家里来了?好好琢磨琢磨,过几天,咱爷俩在一张桌上把酒喝了。”是啊,师父飘断了线的风筝,全给自己留在了家里,是在变着法儿提醒: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他眼睛里的泪水涌上来:“师父,一张桌上喝酒的话就别再提了,咱爷俩酒席上碰上了,我站在酒席下面伺候您一辈子!”
从此,当地留下了送断线飘飞风筝出门的风俗,不送出来那叫欺师灭祖,上门讨要,主人会说你眼底无人,把自己摆到了师父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