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1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2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3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4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5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16版:潍坊风筝的传说

新任知县严惩衙役

(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上有人试飞新扎的风筝。
  传说潍县有一新上任的知县姓袁,人称“小老袁”,一上任便遭到恶衙役邵松、孙跃臣的嘲讽。小老袁则放话要将二人“连根拔起”,经过十几天的体察民情,他巧用萝卜、蓑墼、龙头蜈蚣风筝,揭露了潍县两个恶衙役的种种罪行,并将其严惩,为受欺压的百姓做主。
新知县初上任 衙役给了下马威
  知县小老袁和恶衙役邵松、孙跃臣斗法,是旧时潍县民间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广为流传。
  传说,小老袁姓袁,少年才子,却办事老成,人们叫他“小老袁”。初到潍县上任时,衙役邵松、孙跃臣争着抬轿到县界上去迎接。他俩抬轿有丰富的经验,轿杆肩膀上一放,便心中有数:要是那种官场老油条,吃得脑满肠肥的“刮地皮”;“捐班”官是花钱买来的,取乐不理民事,心宽体胖,压得轿杆忽悠忽悠;只有刚蜕下书呆子皮的“科班”官,轿杆才轻得直挺挺。真让邵松和孙跃臣猜着了,小老袁一张娃娃脸顶不起红顶子官帽,站在大堂上,比站班的衙役们矮下半截来。
  一边抬轿,就听孙跃臣说:“邵大哥,咱们对诗吧。”说着,两人一人一句地念起“顺口溜”:“四根竹杆穿中间,往日抬轿如抬山。轻重能分大和小,鸡毛怎能飞上天?”
  潍县有恶衙役,小老袁早有耳闻,大事欺男霸女,小事偷鸡摸狗,什么样的坏水都能淌出来。没想到的是,还没走上县衙大堂就遇上了。听见两人念的顺口溜,他不动声色。走着走着,路旁有棵大树,他忽然要停轿,走下轿围着大树转圈。
  “我要把这棵大树拔出来。”小老袁说。看他一副文弱书生模样,衙役们笑得前仰后合。这样的娃娃相还要拔大树?
  小老袁说:“是没找着那条坏根儿,找到了一下就拔它个连根儿刨!”
  衙役一下子听懂了,收了声。
入乡问俗理民情 小老袁算旧账
  小老袁进了县衙,发下一根签:放衙三天。三天过去,又发下一根签来:三天放衙。六天过去,还没走到大堂口上,跟着县官来的师爷传出话来,五天后再来排衙。邵松心里乐了,找到孙跃臣:这“娃娃县官”吓得不敢升堂了。
  十几天,两人正忙得脚跟不沾地,突然衙门里传出话来:“顺轿,去城北的玉清宫看秋景。”专门点名,抬轿的不能少了邵松和孙跃臣。玉清宫附近菜园种的潍县萝卜年年进贡朝廷,远近闻名。小老袁让大轿停下,把孙跃臣叫过来,让他去拔来一个。
  孙跃臣心里“咯噔”一下,说话都有点不自在。前两天他来这里偷萝卜,被园主人碰上,孙跃臣蛮不讲理,去头掐尾祸害了人家一地萝卜。他赶紧几步走过去,拔了一个请小老袁品尝。
  小老袁仔细端详着:“这东西哪一截最好吃?”孙跃臣一听心事放下,眼珠一转,道:“大人,这东西像甜瓜一样,大概头最好吃。”“你说呢?”小老袁又问邵松,邵松回答:“依我说腚比头好,又白又胖,看上去清脆可口。”
  小老袁将萝卜掰成三截,头和腚分别给了邵松和孙跃臣。俩人接过萝卜,哭笑不得。潍县有句谚语:“头辣腚臊,吃萝卜吃腰。”趁别人不注意,他们匆匆啃几口揣进了腰里。
  “起轿,再往北!”往北就是潍县海边上的北大洼了。北大洼里河水漫溢,黑泥又烂又粘,老百姓就地取材,铁锨挖起大泥坨,晒干后垒屋起墙,草根披撒着,像是给墙屋披上了蓑衣,当地人叫这“蓑墼(jī)”。
  小老袁看得乐哈哈,把邵松叫过来指着“蓑墼”问:“这又是什么?”
  邵松的脸绿了,前几年他跟这里的乡民们打过一场无头官司。他到这北大洼里办差,走累了想借头驴骑,可人家不买他的账,他便使坏,看看天要下雨,找来铜锣敲得山响:“县太爷传话,各家各户往城里送蓑墼砌在大堂上,多送秋后不纳粮。”乡民们车拉驴驮地走在半道上,大雨下来了,蓑墼全淋成了泥汤,驴累倒了好几头,乡民们有处告状,无处拿贼,县太爷早升了京官,说没说这话谁也不知道。邵松躲不过去,赶忙向孙跃臣使眼色,孙跃臣忙道:“回大人的话,这叫‘蓑墼’。”
  “怪好玩儿。搬在轿里抬些回去,砌在咱们大堂上。”这蓑墼比石头还沉,放在轿里真得压肿了肩膀。“蓑墼砌大堂,大人你可是这潍县县令的第一人。”孙跃臣话里有话。
  “我是第一个?”“小人不敢说谎,确实您是第一人。”
  蓑墼“证人”搬上了轿,小老袁命令道:“顺轿往东再往南!”
  抬轿的孙跃臣和邵松大汗淋漓,龇牙咧嘴,一路上直喊“打杵”“换肩”,过了白浪河往南,去印年画扎风筝的杨家埠。
鸡毛借风筝飞上天 恶衙役被勒令赔款
  好不容易到了杨家埠,轿停下来,邵松和孙跃臣趴在地上大口喘粗气。可小老袁又出了新点子,沉的抬不动,换点轻的玩:“谁有办法让鸡毛飞到天上去?实话实说,欺骗本县,重打五十大板!”衙役们都跪下磕头,鸡毛飞上天,神仙也就能当了。不早不晚,路上有人试飞新扎的风筝,就听轿里一声大喝:“邵松、孙跃臣,告诉本县,那天上飞的是什么?”
  两人还蒙在鼓里呢,嘻皮笑脸地说:“又是潍县一宝,龙头蜈蚣风筝,大人弄只玩玩吧。”
  “那蜈蚣脚上绑的是什么?”
  “鸡毛啊。大人连这都不认识?”一不小心,两人说漏了嘴。
  小老袁恼了:“鸡毛是怎么飞上天的?欺骗本县,每人五十板子。”一个老轿夫赶忙跪下去说,龙头蜈蚣上的鸡毛上天,潍县人谁不知道?可是,邵松和孙跃臣二位“头儿”不让说这事。
  邵松和孙跃臣吓得给小老袁跪下了,连声承认自己说了谎。他俩年年到村街上讹人风筝,欠了不少银子。小老袁将一堆状纸扔在了两人面前,都是乡民告状的。孙跃臣还想抵赖,一不小心,吃剩的半截萝卜从腰里滚出来。小老袁说:“‘头辣腚臊,吃萝卜吃腰’,什么事吓得你连这谚语都不敢实说了?一笔一笔地赔银子吧!”状纸上小老袁早写好了判词:“潍县萝卜吃中间,蓑墼铁证如泰山。让你知道龙头大,鸡毛也能飞上天。”
  原来,十几天的放衙时间里,小老袁私访下乡,找那条“坏根”去了。可谓言出必行:找到了坏根,什么样的大树也能刨倒。